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地震观测事业70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这些仪器能记录地震吗?”“大地的‘心跳’原来是这样的”……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迎来了一群参观学习的学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红强一边耐心地解答问题,一边演示地震仪器的工作原理,现场气氛活跃。

作为网络“科普达人”,王红强已经普及地震知识十余载。而每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后,这个历久弥新的观象台便打破昔日的宁静,一段段动人心弦的中国地震观测史,从王红强等人的口中娓娓道来。

南极地震台改建过程中吊装观测房

战火中诞生的中国首座地震台

在北京西郊的鹫峰山上,松林环抱着一间外观普通的小屋,近睹屋中细节,曾经的岁月峥嵘跃然眼前。

“它就是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前身——鹫峰地震台。这不仅是中国人自己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座地震台,还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地震台之一,它的诞生并不容易。”王红强回忆说。

20世纪20年代,原甘肃海原县发生了8.5级大地震,造成20余万人死亡。巨大的灾难使本就积贫积弱的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一些科学家发出“必须开展地震研究”的呐喊。

“地震研究比较复杂,当时我们还没有专门做地震工作的专家,或者说地震学家,所以物理、天文、地质、大地测量等各方面的科学家,与地震多少有点关系的,都汇集到这支队伍中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介绍。

年,28岁的李善邦先生从中央地质调查所来到北京鹫峰山,将一台现代地震仪安装在那里,中国现代地震观测事业就此拉开序幕,李善邦先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地震学家。

此后7年,李善邦等人坐着科学的“冷板凳”,品尝着生活的清苦。他的儿子李建荣回忆当时的场景:“父亲刚来鹫峰,因未接触过地震仪和相关学问,只能埋头自学,而资料只有英文或者德文的,挑战着实不小。”

为给地震仪器供电,李善邦和他的助手骑着毛驴往返80公里,去学校给蓄电池充电。

在老一辈地震学家的努力下,鹫峰地震台成功记录到次地震,由此形成的地震记录报告达到了国际标准,引发了各国学者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