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架起扶贫桥共圆扶贫梦
本报讯“80后”王剑辉是来自福建漳浦县的青年企业家。年底,在闽宁协作推动下,他怀揣“扶贫梦”,毅然决定投资多万元创办了宁夏海原县第一家闽籍企业——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被称为在“苦瘠甲天下”西海固海原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在闽宁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海原县领导到漳浦来招商引资,感动之余,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二话不说,就直奔而去。”王剑辉介绍,还没有到海原时,一切都是美好的想象,一踏上这块土地,才知道这不是“艰难”一个词可以概括得了的:气候干燥,海拔高,缺氧;严重的水土不服,白天经常流鼻血,晚上总是睡不着;最重要的是,办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容易招聘到……
“但是,正因为这里条件特殊,所以才需要我们来帮扶。”王剑辉并没有被困难吓退,他咬紧牙关,硬是在福建漳浦援宁工作组和海原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一路绿灯、保驾护航、全程服务、无缝对接等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当地路程偏远、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不利因素,创办起闽宁纺织工业园。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王剑辉又遭遇了物流成本高、上下游配套产业不齐全、工人缺乏技术等诸多困难,因而前两年并没有显著的盈利。不过,他并未气馁,毕竟颇感欣慰的是,当地用工丰富,特别是可以解决贫困户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正好可以很好地实现他的“扶贫梦”。
“原来,我一直无业,自从在纺织厂上班以后,生活像变魔术一样,每天都很美妙!”今年27岁的马学梅是海原县树台乡新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在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上班,有着深切的体会。之前,她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照顾家庭。年3月,在当地镇村干部的介绍下,她顺利进入了王剑辉的公司,并通过一阶段培训后,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感谢企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使我成为靠技术赚钱的产业工人!”马学梅高兴地介绍,现在,她在公司平均每个月可以领到元,这在当地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她和丈夫在家不远处就能找到工作,而且都有稳定的收入,倍感知足。去年,她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还在县城买了房子,一双孩子不用再跟他们居无定所了。
如何打开企业既可以扶贫,又能够实现盈利的“双赢”局面?这是漳浦县支援海原县工作组和海原县一直思索的问题。据海原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许坤煌介绍,年初,海原县委、政府决定筹措资金规划建设闽宁产业园,首期投入万元,建成4幢共2.2万平方米的标准通用厂房。年3月,在闽宁协作的推动下和援宁工作组的牵线下,卡立方、智能刺绣等3个项目决定落地海原县闽宁产业园。当年7月,该产业园4家企业正式投产,就业工人达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余人。自此,闽宁纺织加工产业由最初的一家闽宁纺织厂,逐渐发展到4家企业聚集的园区,实现单个企业向一个产业链发展的“聚”变,为推动海原工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企业在发展,产品也在不断更新,从简单的产品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发展。王剑辉透露,闽宁纺织发展初期主要生产沙滩裤、普通棉衣等单品服饰,引进关联企业后,产品扩大到羽绒服、定位校服、刺绣服装等,年产服装将超40万件。特别是先进智能设备的引进,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现代企业,也为企业增加了订单。其中,闽宁纺织增加了出口订单,年3月获得自营出口权,开设了海原县第一个外币账户,当年5月份为海原县创造了第一笔外汇收入。
“我们之所以能够扎下根来发展,源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不断给力支持和帮扶!”谈及未来,王剑辉表示,企业始终倡导“企业=工厂+学校+家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承载“建设宁夏、服务海原”的社会责任,努力搭建员工舒适、安心的工作与生活平台,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企业、员工、客户共赢的经营管理模式,以高品质的产品、高标准的要求、高效率的运作,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分达到企业、员工与社会三方共赢的终极目的。(记者黄长秋通讯员洪锦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