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考考什么6个人4个月,完成我国

地震发生后,大家最关心的是地震破坏及灾区受灾的真实情况。地震部门会在地震后立即派出人员赴震区加密观测、调查震害。并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来进行震情趋势判定,绘制地震烈度图等多种数据图表。

四川泸定6.9级地震烈度图

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每次地震的发生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讲都是一次加深对地震了解的绝佳机会。深入调查地震特征、发震构造、建筑物破坏特点等,都需要大批科研人员花费很长的时间在震区进行调查研究。

这就是地震科学考察。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队

不那么“科学”的第一次地震科学考察

中国历史上地震多发,古人无法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认为地震是上天的惩戒,不能从科学视角研究地震进展形成的规律,直到上世纪初才逐渐起步对于地震的科学研究。

年前北京近郊平谷、三河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康熙皇帝颁发的“罪己诏”

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发生7级地震,云南省行政公署派人去震区做实地考察。时任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张鸿翼曾在国外读书,对地质学颇有研究,被委以此任。

上海徐家汇地震台的峨山地震记录

张鸿翼一行5人冒着危险深入余震频繁发生的震中地区,走遍熠峨县(现峨山县)城乡各地,现场考察地震灾情。随后,张鸿翼撰写了地震考察报告,并绘制了熠峨地震地域图,报告对地震序列、地震类型、地震地质、灾害破坏特征及其成因、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均有论述。

云南峨山县油菜花田

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地震科学考察活动,首次摆脱“地震乃天戒”的迷信说法,将地震纳入科学范畴去思考。虽然报告离现代地震科学考察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甚至是得出“沙层陷落导致地震”这样不正确的结论。但是,张鸿翼能以地质学的理论与观点去考察地震灾害,较之前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他在报告中提出的一套防震抗震策略,受到人们的好评。

张鸿翼撰写的考察报告

6人4月第一次地震科考!

虽然峨山地震的科学考察开创了我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先河,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地震科考却始于年海原地震。

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造成约27万人遇难,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也是中国震级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灾害最重的地震之一,史称“寰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4个月,当时的北洋政府委派内务、教育、农商3部委的翁文灏、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杨警吾6人赴灾区考察。他们从北京乘火车走北线,抵京绥铁路的西终点——归绥(今呼和浩特),再从归绥经宁夏至皋兰,一路骑马、步行从固原、平凉、天水至兰州。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地方,考察队几乎走了个遍。

海原地震考察路线(绿色)

历时4个多月的艰苦考察,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科学考察。考察团给震区各县知事发放“调查表”,收集各地的地震现象和地震灾情。这次调查与以往地方官员查访灾情,查勘灾赈公费用途有很大的不同。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地震科学考察

究竟有何不同

请看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谢家荣与海原大地震科学考察张立生

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张尔平

民国地震科考第一人——张鸿翼高继宗

来源:震知卓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