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扬黄篇扬黄圆梦

编者按

×

宁夏扬黄灌区位于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主要服务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同心县、盐池县,中卫市中宁县、海原县、沙坡头区等区域,三大扬水工程分别为固海扬水工程、盐环定扬水工程和红寺堡扬水工程。扬水工程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上亘古荒原,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连片绿洲,被山区群众称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为中部干旱带群众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扬黄圆梦

(一)

“啥时候才能不再背冰?”

这是红寺堡扬水工程新庄集一泵站站长黄永涛儿时的一个梦想。

“我老家在以前的同心县喊叫水乡石坝村,从记事起就看大人们每年冬天都到清水河里搬冰,回来后化成水饮用。”黄永涛说。

当时,唯一的水源,是距家3公里的清水河,人畜饮水,全部来自那里。

由于家里没有牛和毛驴驮水,黄永涛一家人只能两人一组从河里抬水,冬天最苦,河水结冰,就只能把冰砸开,用背篼往回背冰。

“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得背一背篼的冰,大约有15公斤,来回6公里的路,像马拉松。”黄永涛说,当初最大的梦想,就是通上自来水。

然而,这一方旱土,从古至今靠天吃饭,哪来的水源?

黄永涛和村民,都觉得这个梦想异常遥远。

令乡亲们始料未及的是,扬黄灌区三大扬水工程的开工建设,把看似遥不可及的黄河水,经过一级级泵站,送到了干旱缺水的村里,圆了祖祖辈辈、千千万万旱区群众的水之梦。

更令黄永涛欣慰的是,如今,自己也成了扬水工程的一名工作人员,亲手把黄河水送到灌区群众的家里。

“没有赤诚的为民之心,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黄永涛说,如今每天都亲眼见证灌区新姿,心底只有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二)

种了一帽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套子。

这是曾经同心、红寺堡一带旱区流传的顺口溜。

“那时候种一亩地,用帽子装种子。”红寺堡镇红海村村民李建忠回忆,收获的麦子也就装一大包,磨成面粉,只能装一袖套。

旱区,靠天吃饭。

红寺堡区进口的指针式喷灌机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那时候做梦都盼着农田里有水灌溉。”李建忠说,没有水,脱贫致富的梦就难圆。

年3月,红寺堡扬水工程开工建设,当年9月16日,一、二、三泵站及一、二干渠和三干渠前段22公里试水冬灌,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发挥效益的目标。

伴随着移民搬迁,红寺堡扬水工程把黄河水引入这方旱土。

“当时到处都是沙荒地。”李建忠说,风沙起时,吃饭碗里都有沙子。

尽管如此,来自贫困山区的移民群众在红寺堡区坚持了下来。

“再苦再累,也要在红寺堡扎根。”多位年就移民到红寺堡区的群众告诉记者,有黄河水,就有希望。

20多年来,黄河水持续改良着红寺堡区的土质,沙丘变良田,产业兴、人畜旺,道道绿色屏障,条条经济林带,村村绿色休闲,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黄河水灌溉的农田年亩产玉米斤,机井水灌溉的只有斤。”李建忠说,现在扬水工程正发挥着最大效益,自己种植黄花菜、玉米,养殖牛羊,年收入不错,黄河水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没有扬水工程把黄河水送到红寺堡,就没有我的幸福生活。”红寺堡镇红海村村民冯自学种植枸杞余亩。

(三)

在同心县丁塘镇杨家塘村,年长一点的人都记得,固海扬水工程开工建设前,村里有一片面积近亩的沙丘。

村民们称为“沙窝子”。

“‘沙窝子’是一大害,见风起沙,在屋外说一阵话,嘴里都有沙子。”村民杨自民说,当时干旱少雨,土地沙化严重,农作物产量极低。

同心县丁塘镇杨家塘村漂亮宽敞的民居院落里是一派丰收景象。

“以前我们这里只能种糜子,但糜子收成也不好,村民几乎没啥可以发展的产业。”杨家塘村党支部书记杨虎说,当时村民有两个梦想:有个好环境生存发展,有几亩好土地能种粮食。

年6月,固海扬水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态扶贫扬水工程,由年6月开工建设、年建成运行的同心扬水工程,年开工建设、年投入运行的固海扬水工程,以及年开工建设、年10月建成通水的固海扩灌扬水工程3个系统组成。

“年,黄河水通过扬水工程被引到村里,从那时起,生活环境开始发生改变。”杨虎告诉记者。

黄河水带着充足的养分,滋养着杨家塘村的农田,使这里沙化的土地逐步得到改良,渠系所到之处,川辉塬润,生机盎然,“沙窝子”也被推平,由“流沙地”逐渐变为沙化地,再被改良为良田。

记者前往“沙窝子”旧址,已经找不到昔日“沙窝子”的半点痕迹,眼前是连片的玉米地。

“我们村的夏天最美,连片的绿,风一吹,树叶、玉米叶哗啦啦地响,没有一点风沙,空气好,风景美。”村民说。

驱车沿杨家塘村走一圈,一排排漂亮宽敞的民居前,是成堆成堆的玉米,那黄灿灿的色彩,是脱贫富民征程上最美的色彩。

“我们村的玉米品质高,产量也高。”杨家塘村党支部书记杨虎说,扬水灌溉工程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年杨家塘村人均收入突破1.1万元。

“扬水工程,圆了我们的生存梦、发展梦。”村民告诉记者。

目前,扬水工程总提水能力为80.2立方米每秒,总装机41.89万千瓦,渠道总长度公里,水工建筑物座,发展灌溉面积万亩,工程累计上水亿立方米,生产粮食万吨,受益人口万人,解决了牛羊等家畜万余头饮水问题。

种上水浇地 过上好光阴

“种上水浇地,过上好光阴。”70岁的戴玉森道出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秘诀”。

“以前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戴玉森曾生活的盐池县苏步井乡,土地沙漠化严重,“种的小麦、荞麦,亩产不到公斤,一家老小吃饭都成问题。”

宁夏中部干旱带得益于扬黄引灌,黄河水惠泽田畴万亩,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有了坚实根基。

年,响应国家移民搬迁政策,戴玉森带着一家13口人,搬迁到盐池县花马池镇盈德村。

“这个地方有水,有水就有希望。”重寻生路,戴玉森就认一个理:只要你肯干,就能致富。

初来乍到,戴玉森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于30多亩水浇地中。

第一年秋收,玉米亩产多公斤。“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戴玉森脸上的愁容终于散了。从“寻出路”到“拔穷根”,戴玉森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滋润。

在盈德村,和戴玉森一样,户名移民,依靠扬黄引灌,种上水浇地,走上致富路。

移民到盈德村前,石勇一直在泾源县黄花乡团结村生活,从未近距离见过黄河水,也从未种过水浇地。“搬来后,看着黄河水一股股灌进农田,我心想一定要在这里扎根。”石勇说。

“田里淌上了黄河水,只要上足肥,庄稼种啥成啥,一年到头有盼头。”石勇说。

靠着19亩水浇地,石勇一家人的收入逐年攀升。年,他花8万多元建起了多平米的砖瓦房,屋内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现在日子过好了。”看着圈内26只羊抢着吃料,石勇满脸幸福。

“有水就有希望!”在盈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建东认为黄河水是老百姓的“生命之源”。

盈德村有扬黄水浇地亩。依托黄河水,该村推行水肥一体高效节水种植,仅黄花菜种植达多亩,亩纯收入达0元左右。仅这一项收入就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到年已增加到1.06万元。”任建东说。

让来之不易的黄河水更好造福人民 

行走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常会看到一条条交错纵横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黄河水被送上亘古荒原,一片片土地从干旱荒凉到生机勃勃,无数人的梦想随着黄河水的“流淌”往前奔。这得益于红寺堡扬水工程。与盐环定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一起,这些被当地群众称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是黄河治理的生动见证。

“有了水,就有希望”“淌上黄河水,一年有盼头”……在红寺堡灌区,这样的感慨处处可闻。历史不会忘记,工程建设过程是多么艰辛。在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工作人员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年夏天,突发的山洪冲进一段沟渠,多亏当地村民及时发现,并跟管理处联系,让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是,村民们连夜连日主动参与抢修。依靠黄河水、珍惜黄河水,灌区的老百姓有着最真挚的感恩之心。

珍惜不仅于此。近年来,工程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泵站设备不断升级,提高供水效率,用水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在源头上减少水的损耗;灌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从高耗水、低产值向低耗水、高产值转型升级……这些努力,都是在提升黄河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当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扬水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效利用上做文章,珍惜来之不易的黄河水,才能更好造福人民。

努力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11月8日,立冬,秋收后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一片静穆。而在红寺堡扬水管理处一泵站,老远就能听到汩汩水声。经过清污后的黄河水进入前池,再经由机组、压力管道飞奔而出,顺着干渠流向灌区。

11月1日至11月20日是冬灌期。跟20多年前刚搬来时一样,开元村村民自发清理渠道、平整土地,等待黄河水的到来。

今年56岁的兰西花,至今都记得当初从泾源搬来,第一眼看到的情景,“都是黄沙,我大哥看了都发愁。”但是,她没有后悔过。“就是奔着黄河水来的,比在老家靠天吃饭强,有了水啥苦都能吃下。”每年栽树、清淤,3年后兰西花家就盖了新房。5年后,大哥再来村里看,忙说大变样。

固海扬水大型泵站为固海灌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畜饮水安全提供可靠、安全的水利保证。

这一切都得益于黄河水。“这么多年我们就是靠黄河水养牛、种玉米,才富了起来。”而有一点不同的是,现在村上正逐步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党员们开始带头探索种植经济作物。“这有利于发展节水灌溉,用好每一滴黄河水。”开元村党支部书记马辉说。

对“不一样”感触更直接的是泵站。“经过更新改造,换上了新设备,实现了站级自动化,实时监控、现场记录、自动生成参数,今年我们还在高压室安装了轨道巡检机器人,有了这个‘眼睛’,效率更高了。”红寺堡一泵站副站长赵方说。过去工作人员巡查一遍设备要40分钟,机组温度又高,回来只能休息十几分钟,他们又要开始下一轮巡查。现在,人工现场巡查变为视频监控,以后还将逐步实现遥控、遥测、遥调功能。

感到不一样的,还有红寺堡扬水管理处新庄集一泵水工班班长金振明。在新庄集一泵站干了9年,他已习惯一到开机灌溉就忙得一两个月回不上家的节奏。和同事们一起管理着18万亩灌区的灌溉配水,除了早晚观测水位的常规工作,但凡渠道水位有问题,他都得及时赶过去调整。每天来回跑十多次,最远的要跑23公里。“可现在你看,只要在这里输入数字,设定好,1个小时出多少方水那就是多少方,跟称重似的,精准。”金振明点赞的这套设备叫“干渠直开口测控一体化闸门”,就立在渠边。今年红寺堡一至五干渠共配置了86套,等到全部联网投入使用后,就可以实现水量测量、闸门启闭远程一体控制了。

自年建成使用,红寺堡扬水工程肩负着55万亩灌区的灌溉责任,年的实际灌溉面积达到近70万亩。随着泵站设备完好率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供水保障率更高了,损耗更少了,20多岁的红寺堡扬水工程朝着更高质量供好黄河水前进了一大步。

在红一泵站的展览室里,与“退休”的老继电保护器放在一起的,是3瓶葡萄酒。这是发展节水灌溉的成果。近年来,红寺堡区通过大力扶持葡萄、枸杞、黄花菜等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节水农业13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单方水产生的效益已经由年的几分钱增加到年8元多。下一步管理处将大力推动灌区发展节水灌溉,让更多人更多地区用上黄河水。”宁夏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灌溉调度科工作人员朱小明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