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宁夏红寺堡脱贫考场上的答卷人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沙丘、渺无人烟,随着国家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实施,年这里开始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23万贫困群众从宁夏南部最贫困的八个县搬迁到了这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红寺堡见证了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成功实践。如今,这里“荒漠变新城、沙丘起高楼”,年3月,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路上,宁夏红寺堡勇敢前行的奋斗者用智慧、汗水和激情在脚下的热土上耕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答卷人,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

磨房里的马腾俊

马腾俊从小因病双目失明,历经磨难,但他不等、不靠、不要,用顽强的毅力开起了磨面房,“磨”出了好生活。

24岁那年,马腾俊开始尝试磨面的营生,凭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马腾俊不仅实现了最初的自立梦想,还娶妻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年马腾俊携妻子移民到了羊坊滩村。刚搬来时,住的是一间不挡风的烂土房,沙子都能吹到屋里的碗中。对此,马腾俊重操磨面旧业,在年翻盖了新磨坊,添置了新磨机,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加工能力,并在两年后还清因此欠下的9万元外债。

马腾俊相信好光景是可以干出来的:他不仅在磨坊内磨面,还在磨坊外添置了一台粉碎机,粉碎玉米等农作物。此外,家里还喂下5头肉牛,妻子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大儿子在甘肃务工,家里种了13亩玉米、3亩黄花菜,一家人日子过得忙碌又充满希望,年成功脱贫。

身残志坚的王登俭

王登俭今年43岁,家住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年外出务工时患有脊髓空洞瘫痪在床。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坚信,只要有一口气,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的王登俭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

王登俭在快手上发现一些别的村里的人都会搞一些养殖项目,而很多城里人专程来村里购买农产品,他决定从人们追求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角度创业——养鸡。凑了6万元全做启动资金,王登俭买了只鸡苗,着手建起了养鸡场。通过驻村工作组、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帮助和本人的共同努力,短短半年销售近20万元,纯收入4万元,在这之后,王登俭主动找到村两委,要求脱贫。同时王登俭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们,更没有忘记那些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想要帮助他们一起致富,他决定成立合作社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种养殖业,目前合作社正在创建中。

不懈前行的李进刚

李进刚原籍海原县郑旗乡,年搬迁至河西村,刚搬来时靠给他人跑运输谋生,在跑运输过程中,激发了李进刚的创业之梦。

年他种植枸杞47亩,但种植失败,没有取得任何收益;第二年种植了50亩地的胡萝卜,但由于河西村土壤问题,没有任何收入,两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并没有将李进刚打趴下。年借助国家借款贴息的优惠政策,他成立了金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养殖,由最初赊购的2头牛发展到目前的30多头牛。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李进刚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不仅多方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并且在合作社开办了养殖培训班,免费为河西村老百姓教授养牛技术和圈棚建造技术。年,李进刚不仅自己成功脱贫,并带动37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目前,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70%以上的家庭有养殖产业。

酿造甜蜜的齐社军

齐社军老家在西吉县平峰镇,年一家人移民到豹子滩村西泉组。刚从山沟沟走出来时,老齐连给庄稼淌水的钱都拿不出,那时豹子滩还是一片荒滩,小麦一探头,就被风沙埋了。他先种了些玉米,给好光景埋下第一粒种子。耕作荒地,治理风沙,豹子滩村环境好了,也考虑起转型—种植经济作物。年齐社军成为村里第一个种植枸杞的农户,三年后,枸杞的收入客观,极大地改善了齐社军的生活。

之后,齐社军凭借祖上留下的养蜂手艺养起了蜜蜂,从最初的2窝发展到现在的40窝。现在,40窝蜂酿成了老齐的甜蜜产业,去年仅土蜂蜜就为老齐带来了5万元收入。

养牛致富的邵旭升

邵旭升一家年从西吉县平峰乡搬迁至此,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年通过申请扶贫贷款养牛顺利脱贫,积极参加肉牛养殖技术专业培训,年养殖规模12头,达到年收入6万元。邵旭升认为在这些年扶贫惠民政策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下,自己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年,主动申请退出低保。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宁夏红寺堡脱贫攻坚考场上不断涌现优秀答卷人,他们奋笔疾书,鼓足干劲,砥砺前行,书写追求美好生活的壮丽诗篇。(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胡冬梅)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