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国地震事业的开拓者李善邦

年,一位年轻人从广东来到上海,在徐家汇观象台学习。半年后他来到了离北京城四十公里以外西山的鹫峰,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站——鹫峰地震台。除此之外,太多个“第一”与他息息相关,我国第一台现代地震仪、第一套地磁图、第一部《中国地震目录》,第一幅《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他就是中国地震事业的开拓者李善邦先生。

正值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们在李善邦先生身上看到的是他拼尽全力,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科学家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他为中国地震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图青年时期的李善邦

1

创建我国自行建设的

第一个地震观测台站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年宁夏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20余万,震惊全国。之后四川炉霍,云南大理、甘肃古浪相继发生灾难性大地震。当时,在中国进行地球物理观测大多依靠外国传教士建立的观象台,传教士却对中国人封锁技术,不愿传授地震学知识和观测技术。然而防震减灾迫在眉睫,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决定主持筹建地震观测室,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企孙先生举荐下,年,李善邦辞别怀孕的妻子,只身北上,从此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地震事业。

图李善邦与新婚不久的妻子

在位于北京城外四十里地的西山鹫峰的一座破庙边,中国人建造的第一座地震台站在这里动工,“忙了一个月,搞洋灰、钻、锉、磨,甚至于打铁也干了,最后总算把地震仪器装起来……”30多年后李善邦在回忆录中这般写到。在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指导下,李善邦安装好从德国进口的维歇尔特小型机械记录地震仪一套,后又引进苏联制造的伽利清—卫立浦电磁式照相记录地震仪一套。年9月20日,国际标准时间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记录到了第一个地震,以后每月均能观测记录到10次左右地震。

图刚建成的鹫峰地震台全貌

2

追赶世界脚步

建一流地震台

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地震台不仅建起来了,还能按照国际标准定期发布地震记录报告,许多国际知名的地震学家纷纷与李善邦通信来往,并不断交换世界各地震台数据。中国地震观测逐渐在世界上有了些名气。

图鹫峰地震台内景

然而要追赶上领先近三百年的世界地震科学研究步伐,中国人必须学习更多先进知识才行。年至年,李善邦相继前往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进修考察,并结识了维歇尔特(E.Wiechert)、卫立浦(J.Wilip)、里克特(C.F.Richter)、古登堡(B.Gutenberg)等世界著名的地震学家。归来以后,见多识广的李善邦致力于将鹭峰地震台整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流地震台。

图李善邦与恩师古登堡合照

当时,鹫峰至颐和园之间以毛驴为交通工具,颐和园至城里则乘人力车。年以前,鹫峰地区还没有交流电,晚上点煤油灯,仪器使用的蓄电池需经常用毛驴驮到清华大学充电,粮食、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也得由毛驴驮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善邦数年如一日,把鹫峰台办成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他按国际通用的格式编印地震观测报告——《鹫峰地震月报》和《鹫峰地震专报》,用作与世界各国地震台交换的观测资料。在短短7年中,鹫峰地震台共记录次地震,编印出版了60多期《鹫峰地震月报》和10余期《鹫峰地震专报》,受到各国地震学家的欢迎和重视。年抗日烽火燃烧到鹫峰地区,同年8月1日观测记录了山东荷泽大地震后,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了观测。

3

研制我国第一台现代地震仪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善邦和妻子几经辗转来到重庆北碚重新开始地震观测研究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我国与国外正常交往已经中断,从国外进口恢复地震观测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已完全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只有自行研制。

从设计图书,到若干铸件,弹簧以及大小不等的车、钳工序,李善邦都亲力亲为;经费很少,还得自己设法寻求,材料则尽量在旧货摊上找些可以改作零件的废品。还得躲避敌机夜以继日的轰炸。历尽艰幸的李善邦,终于在年夏天研制成功并投入观测使用一台水平向机械记录地震仪。同年6月21日清晨记录到发生在成都附近的5级左右地震,并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观测记录到次地震。为了表示对翁文灏(字咏霓)对地震工作重视的敬意,李善邦把地震仪命名为“霓式地震仪”。这是继公元年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标志着我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的研究跨入新阶段。

图年,李善邦先生成功研制的霓式地震仪

之后,李善邦进一步开发研制成功51式等多种型号的地震仪,主持编绘我国第一套地磁图,领导建立我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主编第一部《中国地震目录》,编制完成第一幅《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持组建新丰江水库地震考察队,开创了我国水库地震研究新领域;撰写专著《中国地震》,为中国地震事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图晚年时代的李善邦

李善邦先生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作为我国地震事业的先驱者,他的百折不挠、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计个人名利和恩怨得失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每位地震工作者景仰。

致敬李善邦先生!致敬所有为中国地震事业奋斗的地震科技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中国地震事业的先驱李善邦》,地震出版社,

2、李善邦——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李建荣

3、《求索之路》,地震出版社,

来源:上海市地震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4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