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再踏支教路完成与孩子的约定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你可不可以不走?”宁夏固原市彭阳一中的孩子往陈毅勇怀里塞了一罐亲手折叠的千纸鹤。
“孩子们,有机会我会回来的。”年,时为龙海一中语文教师的陈毅勇支教宁夏彭阳一中。临别前,他和孩子们定下了这个口头之约。
年,陈毅勇再次响应号召,成为漳州援宁专技工作队中的一员,支援宁夏海原县兴海中学。刚到宁夏,他就驱车两个多小时,回到曾经支教的彭阳一中。虽然曾经的学生早已离开校园,曾经的校园也从土坯房焕新成水泥教室。但他仍在校门前来回踱着步,隔着铁门向校内张望着,默念着“孩子们,我回来了”,久久没有离开……
时隔20年,他完成了和宁夏孩子们的约定。
第一次这是和宁夏孩子的约定
年,西北高原,莽莽苍苍。
一阵大风吹过,让刚下车的陈毅勇满嘴满脸都是沙。他抹脸一看,这个用土砖堆砌而成的彭阳一中校门只有2米来宽,走进一看,学校教室也只是用土坯简易搭盖,室内两盏昏暗的日光灯嗞嗞作响。
见到风尘仆仆的陈毅勇,时任彭阳一中校长的韩占魁一把拉过他,端上一盆浑浊的洗脸水,“陈老师,你先洗把脸,我们再洗。”这也让陈毅勇第一次掂量到“西海固苦脊甲天下”这几个字的分量。“当时宁夏非常缺水。当地人要洗一次澡,就要走上四五公里到澡堂。”他说道。
在彭阳一中,不少学生每天要走四五公里山路来上学,更有学生住家和学校相隔50多公里。在学校,孩子们一天的伙食只有一块钱,一块干馍就能顶一天。这让陈毅勇的心一下揪紧了。
为了了解当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常常深一脚浅一脚走山道到偏远村子去家访。西北人淳朴,见到他就和他拉起家常,“陈老师不是外人,我们什么话都愿意和他讲。”陈毅勇记得,有一次去家访,学生知道他喝不惯黄河水,特意把家里的水放在碗里沉淀了小半天,倒出清水给他喝,令他非常感动。
那年,彭阳一中八年级有多名学生,只配备两个语文老师。报到后,陈毅勇就负责3个班的语文教学,带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早晨5点,他带着孩子们跑操晨读,课后和学校教师探讨教研工作,传授全新教学理念……他像一颗旋转的陀螺,抓着“计时器”全身心扑向西北大地,时时提醒着自己:“要抓紧时间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尽可能留下来。”校长韩占魁见他每日忙得连轴转,眼圈泛红地说:“你们的到来,就是雪中送炭,给大西北娃娃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虽然只有短短半年,但在宁夏彭阳县的支教时光,就像底片一样顽强印刻在陈毅勇的记忆里,让他多少年后说起来都回味无穷。他总是惦念,“有机会,一定要再回这片热土”。20年来,和宁夏孩子们的约定,从未忘记。
第二次这是和女儿的约定
年,陈毅勇回来了。
他成为漳州援宁专技队教育组中的一员,支援宁夏海原县兴海中学语文教学。这次和他并行的,还有他的妻子,龙海一中历史老师郭莉蓉。妻子最懂他,“援宁是他的梦想,他把教育事业和援宁情怀融合在一起了。”
20年后再踏上这片热土,已然不是过去模样。曾经千沟万壑黄土漫天的宁夏如今满目青山连绵,曾经进县入村的土路变成了好走的水泥路。感叹更深的是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沙土操场修建了塑胶跑道,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敞亮的水泥教室,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宿舍辟出了卫生间,孩子们吃上了营养餐,还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第二次援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深耕精磨“传帮带”,培养一批带不走的骨干教师,从教育“输血”向“造血”转型。“希望漳州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宁夏‘落地生根’,帮助更多年轻教师成长,形成一套适合这边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一有空,陈毅勇就加塞在教室后几排,记录年轻老师授课情况。在这位老师傅的“传帮带”下,年轻教师认真准备课堂教具,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丰富教学形式,呈现出别开生面的课堂。课后,陈毅勇还从课堂目标制定、重难点把握、课堂环节设计、语言交流等方面进行系统点评,为宁夏青年教师组织和驾驭课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他时常嘱咐着在宁夏的年轻教师,“你们要用爱和责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让孩子长大后既能走出去看看,也能回来建设家乡。”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年3月,陈毅勇还联系了家乡爱心企业福建创盛建设有限公司捐款3万元,协助学校“学农基地”和校园文化墙建设,为学生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课上,孩子们挥起铁锹精耕细作,吆喝着灌溉、施肥、除草,在田间种起了香菜、西红柿……
这次援宁,陈毅勇和妻子、女儿定下了一个约定。原来,去年他的女儿报考了师范类大学,希望和父母一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次,我们和女儿约定,等她学成归来,一家人再来宁夏支教,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为宁夏的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陈毅勇说道。
?年,陈毅勇支教宁夏固原市彭阳一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