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历时70年,花费百亿人力物力来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来自中亚和蒙古的风一吹黄沙漫天,生命力强的树木都活不下去,连联合国都说“没救了”,可我国却要征服这里。
我国历时70年,花费百亿人力物力来治理黄土高原,如今怎么样了呢?
不能耕作的土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耕基因深深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可黄土高原上却种什么都活不下来,尤其是农作物。
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为的就是地里能长出粮食,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延安农民,就曾遭遇过十次耕种,九次都没有收成的局面。
他们为了守住地里本就为数不多的粮食,遇到雨天,就要到田里把多余的泥水给舀出来,不让多余的水把庄稼的根部泡坏。
农民们无比努力地保护自己田里的庄稼,可他们一年的收获也只有来斤,维持自己一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
可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的问题长期存在,和自然原因有很大关系,人类很难解决,就连联合国都提出黄土高原“没救了”。
我国却坚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征服黄土高原,这不得不研究黄土高原的顽疾是怎么来的。
黄土高原并非生来就是光秃秃的,它也曾有过一段时间被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在五成左右,不算低。
但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砍伐树木盖房子、烧火做饭,开垦土地种粮食等,不知不觉就占据了黄土高原上长绿色植被的地方。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植被越来越少,就挡不住来自蒙古和中亚携带着沙土的风,这两个地方吹来的风越多,黄土高原上堆积的土也越多。
这些土壤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上,不会被植物根部牢牢地抓住,基本处于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风一吹它们就到处飞。
无论黄土高原哪个方向刮风,都多少要携带一些泥沙,这些泥沙有的落入田间地头,有的落入黄河,为黄河水变浑浊做出努力。
黄土高原出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就是植物太少造成的,我国也下意识地开始在当地种树、种各种绿油油的植物。
但黄土高原的土太松软,遇到风沙和降雨天气,原本可以滋养树木的土壤,就统统被转移到黄河等其它地方,光每年黄河带走的土都有16亿吨。
这让在黄土高原种树成了比较困难的问题,可种树是为数不多可行的方案之一,我国便派遣工作人员纷纷投入到种树活动中。
我国有扎根黄土高原17年种树的西北汉子,也有连续19年植树拦泥沙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在当地种下多万棵树,还有的在当地种下多万棵树。
他们每种10棵树,能有4棵树或者更多存活下来,他就能开心很长时间,鲁东大学等研究单位的年轻人,也和他们一样想尽办法种树。
可在黄土高原种树并不容易,这里雨季和旱季划分比较明显,到了雨季当地降水过于充足,多余的雨水就顺着山势起伏携带走大量泥土。
而黄土高原到了旱季,当地土壤在太阳的暴晒下干裂起皮,树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活下去,为数不多能存活下来的树木,也留不下来太多种子。
种子稀少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树木没办法自己让家族发展壮大,只能靠人工一颗一颗地种,才能让当地植被保持一定数量。
但我国人民还是客服重重困难,研究出如何与黄土高原和谐相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作人员针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种植物,在地势较高的山顶上种树,这些树木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而山坡已经被当地人开发成梯田,这片区域是专门种植农作物的,农作物也能起到一定保护土壤的作用。
雨水季节来临时,从坡上留下来的泥水遇到梯田,往下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有效阻挠泥水继续携带走更多的泥沙,尽可能地保证当地土壤不流失。
但种植农作物和种树相比,还是种树更能保证土壤不流失,当地工作人员就号召农民,让他们暂时放弃种植农作物,还为他们的损失提供补偿。
工作人员动员农民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理解,他们就挨个向农民们算账,很快就获得了当地农民支持。
农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都知道与其守着不肥沃、一遇到特殊天气就颗粒无收的土地,还不如尽快让土壤恢复肥力,才能让他们在土地上收获更多粮食。
他们就这样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利用当地土壤来种树,让当地植被覆盖率逐渐提升到60%以上,甚至年,当地植被覆盖率高达81.3%。
植被覆盖率增加,有效地阻挠泥沙被冲进黄河,让每年被冲进黄河的泥沙从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那些没有再被冲进黄河的泥已成为耕地土壤的一部分。
土壤的土流失减少后,工作人员就有能力把土壤养肥,保证土壤在遭受侵蚀的时候,也不会流失太多土,让每年健康的土壤增加了88%。
黄土高原土壤恢复原有生命力的同时,当地人也能明显发现,曾经他们每从河里舀一碗水,几乎有半碗都是沙子,可现在水变得清澈许多,在治沙上取得成功。
陕北米脂县西沟村还因为治沙成功有意外收获,他们学会了利用当地特有的北纬38度线,在土地上种植有机苹果。
这些有机苹果生命力顽强,在沟壑纵横的地带能生存、在平均海拔1米的地方也能生存,农民花费几年时间就能让它们从小树苗变成能结果子的大树。
有机苹果每年能接受的日照时间长达小时,和普通的苹果相比甜味更足,更受市场欢迎,也让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
黄土高原的治沙行动还在继续,当地已经建设11万多座淤地坝来拦截泥沙,它们采用特殊材质制成,使用寿命长、拦截泥沙的能力强,后期维护成本还低。
淤地坝已经凭实力拦截泥沙亿吨,缓解了水土流失情况,但黄土高原横跨多个地区,每个地区的情况都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地区建设淤地坝都有效。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的情况就不同,这里原来属于西海固,这里是新时期时代遗址、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还是长征结束的地方,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但西海固上世纪70年代有大量群众生活困难,当其它地区的人民都把米面当做主食时,当地人的主食是土豆,和当地缺水有很大关系。
当地干旱问题严重,每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可蒸发量却高达一两千毫米,他们想要等一场雨,一等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当地人为了节约水源,洗菜都不用水,直接把菜上的泥土刷下来,擦一擦,就直接拿来做腌菜、炒菜等食物。
他们不管是什么时候遇到下雨天,都会毫不犹豫地穿着他们薄一点的衣服出门,站在雨地里像庆祝重大节日一样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淋过雨回到家里,他们擦一擦身上的雨水就当是洗了个澡,条件十分艰苦,连养活人都困难,更不可能养活猫狗。
那时候当地因为缺水经济困难,经济困难的当地人民口袋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供孩子上学,甚至他们要吃粮食,都要找当地负责人借,等到他们地里收获了再还回去。
而他们缺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让再加上当地本来就干旱少雨,让当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国家也一直致力于让这个地区摆脱贫困,年以来,向宁夏提供的扶贫资金达亿元,这笔钱被用来修路,建工厂、盖房子等方面,加强当地和外界交流。
这些举动表面上对解决当地干旱、水土流失问题没什么帮助,却让当地吸引到一批人才、投资和先进的技术,让当地的种植业逐渐发展起来。
福建省20多年来向宁夏伸出援手,帮助当地人能吃上绿油油的蔬菜,有技术种植经济作物挣钱,让当地年轻人都能够留在本地发展。
这一点非常重要,宁夏光吸引人才,却留不住人才不是长久之计,尤其要留住本地人才,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能有效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事实证明,我国的一切措施都很有效,特别是年以来,我国投亿元帮助改善当地人口的生活。
解决好当地人民的生活问题,就要着手开始退耕还林工作,不然当地生态环境恶劣,光靠国家和其它地区输血生活也不现实。
我国经过综合考虑,在当地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有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让降雨量最近几十年都有所增长,当地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也被盘活。
人与自然和平相处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力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