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政策支点在哪里中国青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6169853.html
年5月10日,放学后,陈秋菊陪着11岁的陈欣走回家。陈欣家境贫困,母亲从云南改嫁到这里,继父在外打工。(资料图片)中新社张浩/视觉中国六年级的课堂上,陈秋菊听孩子们朗读课文。这学期,学校一名教师因健康原因离开,她接手了毕业班六年级的语文。(资料图片)中新社张浩/视觉中国年5月10日,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90后美女教师陈秋菊和六年级学生合影。(资料图片)中新社张浩/视觉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青年教师(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学段小于35岁的教师——笔者注)的体量超过全国乡村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年教育统计数据计算,年,在全国乡村初中教师中,乡村初中青年教师占比为36.08%;在全国乡村小学教师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占比为37.24%。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去留制约着乡村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乡村教育的未来。然而,青年教师显性失序流动与隐性潜在流动问题的存在一直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和隐患。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年,中央投入资金余亿元,累计招聘23万余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截至年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有个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8.21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21万人。此外,大多数省份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创新编制配置方式、调整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机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的政策改革“组合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难题。作为专门面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方略——《支持计划》,自实施以来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在补充渠道、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境况得以改善。《支持计划》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激励效用如何?是否达到了让他们“静心育人”的目标?为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遇,提升《支持计划》政策工具的精准性,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宁夏等5省(区)24个乡镇的47所学校回收份乡村青年教师调查问卷,并对70余人进行深度访谈。课题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对破解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约束的政策支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供了改进思路。政策着力点需要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的三大现实需要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支持计划》实施后,认为自身工作付出“得到了足够认可”的乡村青年教师有24.11%,48.62%选择“得到了部分认可”。而在留任意愿的选择上,明确表达在《支持计划》实施后愿意留在乡村任教的青年教师比例为57.86%,尚有超四成青年教师犹疑不决。从供给侧来说,课题组分析原因,是政策着力点需要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的三大现实需要:第一,职称倾斜政策点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匹配。职称评聘改革是青年教师最为关心的政策举措,占样本总量的73.55%。当前,中央及地方《支持计划》中将职称评聘的条件和机会向乡村教师倾斜,但一些青年教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绩、评比获奖成绩等均是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和加分项目,与县城教师相比,乡村教师工作量大,无暇参加比赛,晋升职称的难度也就更大;而《支持计划》中连续任教满15年或20年直接参评的倾斜项年限过长,乡村青年教师很难受益。此外,职称评定需要满足公开课、课时量等方面的硬性要求,相较于语数等主科教师,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上公开课的机会少,教学课时量有限,难以达标,评定职称较为困难。譬如某调研地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中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年均完成教学课时量学时,而该地有教师表示,“即便把全校的课都上了,也完成不了目标!”第二,生活补助标准与青年教师在校生活成本的平衡性较弱。乡村青年教师对物质奖励的期待仅次于对职称改革的期待。在课题组的调研中,有55.62%的青年教师选择期待获得物质奖励。据了解,生活补助政策是《支持计划》中最典型的物质激励形式,年全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已达人均元/月,而调查组的调研数据显示,乡村青年教师的人均交通费支出为.32元/月,人均伙食费支出.50元/月,二者合计元以上。就平均水平而言,当前生活补助标准不足以抵消青年教师的在校生活成本。加之乡村青年教师正处于结婚成家、赡养子女的人生阶段,课题组认为,生活补助很难对乡村青年教师的稳定和吸引力起到充分激励作用。在课题组的访谈中,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工资低、收入少。第三,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支持计划》对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当前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仅在乡镇一级进行,尚不能落实到村小及教学点一级,导致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日常住校环境较为简陋。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村小及教学点的青年教师因无专门的教师宿舍,只能住在由学校闲置房间改造的宿舍里,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75.89%的村屯青年教师对住宿条件的评价一般,认为住宿条件艰苦的青年教师比例达39.92%,比乡镇学校高出17.24个百分点。乡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三大政策盲点从需求侧来说,课题组认为,乡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三大政策盲点。第一,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亟待解决。深受城市化洗礼的乡村青年教师,越来越多选择在县城安家落户。课题组在宁夏海原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已经结婚成家的乡村青年教师多数在任教学校所在的县城或临近县城买了房子,形成了“工作日住校,双休日回家”家校空间两地化的工作生活模式,形成已婚青年教师夫妻分居、亲子分离的普遍现象。正如有的教师在访谈中告诉课题组:“并不在乎那元的补助,关键是孩子太小,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自己家的孩子都快成留守儿童了!”课题组认为,这种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已成为影响青年教师安心从教的潜在隐患。而就当前各层面的《支持计划》文本来看,鲜有针对此问题的具体政策表述。第二,多学科教学与同侪缺位衍生的知识短板需重视。多学科教学是乡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普遍工作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它一方面表现为教非所学下的教学知识短板。正如在课题组访谈中,有的教师所说:“我很喜欢当美术老师,但现在重心要分散到很多方面,比如还要管英语和数学。我都想做好,但精力有限。”可见,多学科教学挑战着青年教师的知识容量和广度,影响青年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以及专业成长的速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同辈交流共享共进的成长机制缺位。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乡村青年教师渴望同辈间的学习,渴望获得相对专业的指导,但受同一学科教师数量限制,缺乏同伴进行专业教学探讨、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的机会。如有的青年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的:“年轻教师想研究课题,但是几乎没人会,没人指导。老教师不知道,没办法教,没有这个能力。”第三,孤岛式生活造成的婚恋及社会交往尴尬待
上一篇文章: 宁夏部分地区迎来降雪目前这些路段临时交 下一篇文章: 中华影像志我的西海固划时代变迁下的影
年5月10日,放学后,陈秋菊陪着11岁的陈欣走回家。陈欣家境贫困,母亲从云南改嫁到这里,继父在外打工。(资料图片)中新社张浩/视觉中国六年级的课堂上,陈秋菊听孩子们朗读课文。这学期,学校一名教师因健康原因离开,她接手了毕业班六年级的语文。(资料图片)中新社张浩/视觉中国年5月10日,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90后美女教师陈秋菊和六年级学生合影。(资料图片)中新社张浩/视觉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青年教师(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学段小于35岁的教师——笔者注)的体量超过全国乡村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年教育统计数据计算,年,在全国乡村初中教师中,乡村初中青年教师占比为36.08%;在全国乡村小学教师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占比为37.24%。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去留制约着乡村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乡村教育的未来。然而,青年教师显性失序流动与隐性潜在流动问题的存在一直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和隐患。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年,中央投入资金余亿元,累计招聘23万余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截至年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有个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8.21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21万人。此外,大多数省份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创新编制配置方式、调整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机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的政策改革“组合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难题。作为专门面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方略——《支持计划》,自实施以来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在补充渠道、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境况得以改善。《支持计划》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激励效用如何?是否达到了让他们“静心育人”的目标?为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遇,提升《支持计划》政策工具的精准性,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宁夏等5省(区)24个乡镇的47所学校回收份乡村青年教师调查问卷,并对70余人进行深度访谈。课题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对破解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约束的政策支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供了改进思路。政策着力点需要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的三大现实需要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支持计划》实施后,认为自身工作付出“得到了足够认可”的乡村青年教师有24.11%,48.62%选择“得到了部分认可”。而在留任意愿的选择上,明确表达在《支持计划》实施后愿意留在乡村任教的青年教师比例为57.86%,尚有超四成青年教师犹疑不决。从供给侧来说,课题组分析原因,是政策着力点需要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的三大现实需要:第一,职称倾斜政策点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匹配。职称评聘改革是青年教师最为关心的政策举措,占样本总量的73.55%。当前,中央及地方《支持计划》中将职称评聘的条件和机会向乡村教师倾斜,但一些青年教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绩、评比获奖成绩等均是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和加分项目,与县城教师相比,乡村教师工作量大,无暇参加比赛,晋升职称的难度也就更大;而《支持计划》中连续任教满15年或20年直接参评的倾斜项年限过长,乡村青年教师很难受益。此外,职称评定需要满足公开课、课时量等方面的硬性要求,相较于语数等主科教师,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上公开课的机会少,教学课时量有限,难以达标,评定职称较为困难。譬如某调研地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中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年均完成教学课时量学时,而该地有教师表示,“即便把全校的课都上了,也完成不了目标!”第二,生活补助标准与青年教师在校生活成本的平衡性较弱。乡村青年教师对物质奖励的期待仅次于对职称改革的期待。在课题组的调研中,有55.62%的青年教师选择期待获得物质奖励。据了解,生活补助政策是《支持计划》中最典型的物质激励形式,年全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已达人均元/月,而调查组的调研数据显示,乡村青年教师的人均交通费支出为.32元/月,人均伙食费支出.50元/月,二者合计元以上。就平均水平而言,当前生活补助标准不足以抵消青年教师的在校生活成本。加之乡村青年教师正处于结婚成家、赡养子女的人生阶段,课题组认为,生活补助很难对乡村青年教师的稳定和吸引力起到充分激励作用。在课题组的访谈中,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工资低、收入少。第三,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支持计划》对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当前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仅在乡镇一级进行,尚不能落实到村小及教学点一级,导致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日常住校环境较为简陋。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村小及教学点的青年教师因无专门的教师宿舍,只能住在由学校闲置房间改造的宿舍里,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75.89%的村屯青年教师对住宿条件的评价一般,认为住宿条件艰苦的青年教师比例达39.92%,比乡镇学校高出17.24个百分点。乡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三大政策盲点从需求侧来说,课题组认为,乡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三大政策盲点。第一,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亟待解决。深受城市化洗礼的乡村青年教师,越来越多选择在县城安家落户。课题组在宁夏海原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已经结婚成家的乡村青年教师多数在任教学校所在的县城或临近县城买了房子,形成了“工作日住校,双休日回家”家校空间两地化的工作生活模式,形成已婚青年教师夫妻分居、亲子分离的普遍现象。正如有的教师在访谈中告诉课题组:“并不在乎那元的补助,关键是孩子太小,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自己家的孩子都快成留守儿童了!”课题组认为,这种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已成为影响青年教师安心从教的潜在隐患。而就当前各层面的《支持计划》文本来看,鲜有针对此问题的具体政策表述。第二,多学科教学与同侪缺位衍生的知识短板需重视。多学科教学是乡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普遍工作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它一方面表现为教非所学下的教学知识短板。正如在课题组访谈中,有的教师所说:“我很喜欢当美术老师,但现在重心要分散到很多方面,比如还要管英语和数学。我都想做好,但精力有限。”可见,多学科教学挑战着青年教师的知识容量和广度,影响青年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以及专业成长的速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同辈交流共享共进的成长机制缺位。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乡村青年教师渴望同辈间的学习,渴望获得相对专业的指导,但受同一学科教师数量限制,缺乏同伴进行专业教学探讨、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的机会。如有的青年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的:“年轻教师想研究课题,但是几乎没人会,没人指导。老教师不知道,没办法教,没有这个能力。”第三,孤岛式生活造成的婚恋及社会交往尴尬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