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长途奔袭勇追穷寇,白彦虎兵败如山倒

阿古柏一死,“洪福汗国”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长子伯克胡里在暗杀了海古拉之后,似乎忘了气势汹汹的清军正在逼近,随即和地方势力展开混战,争夺这个早已子虚乌有的政权。在这样的混战中,生灵涂炭的当地老百姓纷纷急切盼望朝廷王师的到来,解民于倒悬。#原创作者专属任务#

尽管局势对清军极为有利,但左宗棠却命令刘锦棠暂缓西进,在吐鲁番休整待命。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俄国人不想清军收复南疆,所以背信弃义,中断了粮草供应。现在粮草接济不上,只能暂时停止进攻。大家也许会问,左宗棠进军新疆,不是一路都有屯田吗?怎么俄国人一卡脖子,粮草就不够了?

答案是,原来行军打仗,战马也要大量消耗粮食,而且比人吃的多得多!平常不打仗时,尽可以让马吃草,粮食给人吃,足有盈余。但马吃草要半天才能吃饱,剩下留给人骑马作战的时间就不够用了。而马如果吃纯谷物,最多半个小时就能吃饱。所以一到打仗时,为了节省时间,必须让马也吃粮,而且为了让马吃饱,消耗的粮食是人的五六倍。这样一来,如果要继续进军南疆,粮食自然就不够用了。

也许还有人会问,那历史上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呢?草原可没粮食呀,不也照打仗?正是因为没有粮,游牧民族只能选择秋季进攻,因为届时马长得膘肥体壮,且一人可以配多匹战马,一匹马饿倒没事,剩下好几匹马轮着上,自然可以保证机动性,不影响行军打仗。

收复新疆的清军可没有那么多战马,因此面对敌人内乱的大好形势,左宗棠也只能忍痛下令暂停进攻,等秋收马肥粮食充足时,再西进南疆了。

好在这个时候,“洪福汗国”内部正都得不可开交,阿古柏的长子伯克胡里和南疆当地军阀图拉之间展开了大混战,这场狗咬狗的争夺,整整打了两个月才结束。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农历八月了,秋粮已经入库,刘锦棠也做好了南下的准备。结果图拉被伯克胡里击败,逃入了俄国境内,麾下所有土耳其军官及士兵,又全部加入了伯克胡里的阵营,负责防守南疆北部第二道阵线。

防守北部的第一道阵线是白彦虎。他手下1万多人,不仅仅没有参加这场内战,还是这场内战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双方不愿意参加内战的军队,全都投奔了白彦虎,让他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不过这场混乱,虽然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可是刘锦棠的处境,并没有好转,甚至变得更加艰难。没有了俄国人的粮食,仅仅只靠新疆屯田的收入,左宗棠无法按照原计划,派出4万大军南下。

徐占彪的部队被迫撤回了巴里坤,张曜也仅仅率领了多人,参加刘锦棠计划中的南征,担任后卫,清军全部的进攻兵力加起来,不足16,人。而且这次南征,一路上还要分兵把守沿途攻下来的城池,保护粮道,清军实际能使用的兵力,只有1万人左右,可是伯克胡里和白彦虎手下,却还有将近4万人的兵力。

清军兵力悬殊且远道而来,刘锦棠能够再创奇迹吗?

年入秋之后,清军经过休整和补充给养,左宗棠决定对南八城(如下图)实施攻击。他认为,阿古柏死后,安集延人失去了主心骨,伯克胡里不足为虑,而白彦虎虽然狡猾,但力量不足(“悍鸷不足,狡猾有余”),只要听到官军进逼,就会逃避兵锋,狼狈逃窜。而逃窜的方向,极有可能是向北越过天山,再窜向目前由俄国人占领的伊犁。

于是左宗棠指令刘锦棠、张曜等人要严加防范,争取全歼叛军。一旦敌军逃窜,必须穷追不舍,直到歼灭为止。同时命令伊犁将军金顺、驻精河的副督统福珠哩、记名提督金运昌等人密切配合,严防敌人逃跑,“以竟全功”。

年8月25日,刘锦棠率打东四城的战役开始了。他派遣提督汤仁和、张春发各率一部官兵,分两路由小道进至库尔勒以东的曲惠,准备柴草,开挖泉井,为后续部队预作准备。9月3日,各部队全部抵达曲惠地区。4日,清军兵分两路,对库尔勒发起攻击。

各位读者可能会问:库尔勒不属于南八城,为何要先打什么库尔勒啊?

这是因为:库尔勒地区是南疆的交通要道,从上图就能看出来。所以只要占领了库尔勒,其东北的喀喇沙尔(即现在的焉耆(yānqí)回族自治县)就是孤城一座!

说点题外话,讲讲喀喇沙尔的历史。此地处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但又具有盆地气候特征,这种地方一般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但由于东边有一大片博斯湖,所以冷热变化不十分剧烈。所以这片地区包括库尔勒,都是新疆的宝地,很值得一游。

“焉耆”来自于维吾尔文Qarasahr,更远的说法来自于《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曾经是西域三大佛国高昌的故地之一。年,喀喇沙尔改名焉耆,设焉耆府,年改名为“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位于焉耆盆地腹心地带,地形平坦。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52.36%,平原占总面积的47.64%。

焉耆(或者喀喇沙尔)这个地方,在清朝初中叶本来是准噶尔人的地盘。准噶尔是蒙古人的一支,后来多次叛乱,在乾隆时期基本被剿灭了。但是准噶尔部基本被消灭之后,地方空虚,清朝开始向这里移民“屯兵戌边”,后来则是“移民实边”,也就是用移民来充实边疆的人口。因此后来从陕、甘一带迁移来不少人口,汉回都有。

但“同治回乱”之后,越来越多的回民迁居于此。于是左宗棠请示清廷设立“抚揖善后局”,资助耕牛、农具、种子和生活物资,让各路民众在此定居。左宗棠共安置回民男余丁、女余口,这是迁入焉耆的最大一批陕西回民。年,也就是在收复新疆十几年后,又有青海数万回民在青海河湟起义,失败后辗转来到焉耆,此时只剩下几千人,焉耆知府又收抚了他们。年,焉耆知府刘嘉德将这些回民迁到开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马场台,这里原是官办的养马草场,并将此地命名为“抚回庄”。

把最好的土地给回民居住,由此可见当年清廷对于定居于这里的回民,还是够意思的。

进入民国后,年,甘肃固原发生大地震(海原地震),有不少固原回民又来焉耆落户。年,甘肃军阀、多次屠杀蒙汉藏族的马仲英被新疆的汉军击败,其部下的部分回军逃到焉耆定居。这么一波一波地,当地回民越来越多,于是解放后不久,焉耆就改名为“焉耆回族自治县”了。

闲言少叙,让我们看看一百多年前清军是怎样收复喀喇沙尔和库尔勒的。话说刘锦棠令提督余虎恩、黄万鹏率马步14营,取道乌沙塔拉,沿博斯腾湖南岸西行,插至库尔勒的侧后。9月5日,刘锦棠亲率主力由大道渡开都河进击库尔勒。另一方面,守卫库尔勒的是白彦虎,他为了阻止清军前进,掘开开都河河堤,河水漫流泛滥百余里,深可灭顶,浅处及马腹,部队无法通过。

于是在9月7日,刘锦棠下令绕道百余里,抵达开都河东岸,令马步5个营搭造浮桥,堵塞上流,掘修车道。然后部队轻装简从,由蒙古百姓向导引导,渡过水漫区,进至喀喇沙尔。进城时才发现,此时城内水深数尺,房舍荡然无存,居民都被白彦虎裹胁而去了。

看来,狡猾的白彦虎自知不敌,所以及时从喀喇沙尔撤退了。由此,刘锦棠判断敌军兵力有限,看来在之前三城的大战中已经损失惨重,于是下令猛追。9月9日,清军在哈尔哈阿满沟同敌数百骑兵遭遇,清军追斩10余骑,生擒两人,余部溃散。清军继续进击,白彦虎料难以抵挡,再次弃守库尔勒,清军又不战进城。

通过侦查和询问难民,刘锦棠得知白彦虎已经裹胁难民向库车逃跑,于是他收集了几十万斤军粮,挑选健卒人、精骑1匹,亲自率领追歼逃敌。为防被敌人包围,他又命令罗长枯统领后队,跟随前进!

刘锦棠追了三天,还是没追上,可见白彦虎确实狡猾,逃得非常快。但清军毕竟轻装前进,而敌军裹挟着百姓行动迟缓,所以还是渐渐追上。当清军追到了一个少数民族村庄时,总算追上逃敌的后队一千余人。此时白彦虎刚刚纵火逃跑,村堡火光冲天。黄万鹏奋勇进击,敌人疯狂反扑,双方激战。谭拔萃率步兵赶来,清军斩敌百余名,俘敌十余人,敌军败退。

此时有难民万余人需要安置,清军也追得有些疲惫。于是刘锦棠命令清军救火并休息。对于投降的百姓,由于分不清是难民还是军队,刘锦棠传令“凡执军械者斩,余皆不问”。也就是只要手里有武器的就杀掉,没武器的不管。“凡执军械者斩,余皆不问”,这是左宗棠和刘锦棠在收复南疆时的政策。想想当时的民族矛盾,这样的做法可谓极为宽厚,也收伏了新疆的民心。

当清军追至库车时,敌军也撤退得够远了。败军不断聚集,此时已集结起一支四五千人的兵力。但刘锦棠的前军也就一千多人,所以白彦虎想来一战挫败清军锐气。于是双方在库车东面摆开阵势,准备来一场大战。在一般情况下,敌军的这个判断是对的。但他们面对的是刘锦棠的湘军。刘锦棠虽然追击很快,但他早已命令后续部队快速跟上。所以在双方列阵对战的时候,湘军的兵力已经不处下风了。

双方列阵之后,刘锦棠兵分两路,令章洪胜、方友升、夏辛酉、张宗本等率骑兵从左攻击,攻击敌军右边,张俊、胡登华、石蕴玉等率步兵在后支援。刘锦棠自领中军,手下有黄万鹏、崔伟、毕大才、贺长发、戴宏胜等将领,正面向前缓步推进。看到清军如此,敌人也分两路迎战。此战双方都十分勇猛,局势胶着不下。正酣战间,罗长枯率领后队赶到,他立刻率领骑兵从右路横插入敌阵!有这么一支生力军入场,敌军大败,湘军追杀四十里,毙敌千余人。

然后刘锦棠下令返回库车,并安抚城内的各族百姓,设置官吏,修整军队。这里清军停留了一个多月,因为下一步又要渡过一片茫茫的戈壁沙漠了,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清军收复喀喇沙尔、库尔勒、库车,用时仅六天,兼程里,歼敌千余人,救出各族百姓约十万人。

根据下面这张新疆旅游图,大家可以看看刘锦棠当年的西进路线:从库尔勒到库车,再到阿克苏,一路都是戈壁沙漠,当真是历尽千辛万苦!

从上图还能看出,从库尔勒到库车,有一个地方叫“轮台”(遗址如下图)。此地在汉朝是“轮台国”,于公元前年被西征的李广利所灭。写下了无数边塞诗的唐朝诗人岑参,有一首很著名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里面就写到了轮台: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由此可见沙漠戈壁环境之恶劣,当年收复新疆追击逃敌何等不易!敌军逃跑不易,清军追击也不易。在沙漠和戈壁中水比粮食还重要,如果没有充足的水,不要说打仗,追击半天就要渴死了。

10月19日,清军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开始向拜城(今阿克苏东北的“拜城县”)、阿克苏西行。10月21日,总兵方友升在拜城附近,阵斩敌军50余人。刘锦棠抵拜城,白彦虎再次在前一天逃走。此时南疆天气已经变冷,地面上有水的地方,在晚上已经结起一层薄冰,而清军的衣服准备不足。但兵贵神速,刘锦棠命令各部忍受艰难,于10月22日拂晓继续追敌。于是官兵冒着严霜,在手足冻裂、人困马乏的情况下,追敌至拜城的铜厂附近。

此时逃敌正在渡河,一看清军追来,仓促列阵分两路抵抗。清军分两路包抄,号鼓齐发,杀声震天。夏辛酉身先士卒,跃马冲入敌阵,勇不可当。敌人惊慌失措,清军前后堵截,一场混战又毙敌两千多人,俘敌人,夺获战马多匹。救出民众2万余名,送回拜城安置。

23日,清军又急行军越过里的戈壁滩,在哈拉裕勒休息片刻,然后于24日午夜,再次强行军60里,抵达阿克苏!这时的白彦虎越发不支。10月24日,清军没费多少力气,就攻克了阿克苏。白彦虎此时只能逃往国外了。但他非常狡猾,为了分散清军兵力,迷惑清军,他准备从两路逃跑:一路走阿克苏西北的乌什,一路走阿克苏西南的叶尔羌,首选乌什,因为乌什最近,而西南是安集延人的势力。

这边刘锦棠也没闲着,他已经预判白彦虎极可能从乌什逃往国外,所以在10月25日拂晓,也就是刚在阿克苏城内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命令清军踏冰渡过胡玛纳克河,强行军80里戈壁,在胡玛纳克河衅又追上白彦虎,擒白彦虎后队马有财等16人。10月26日,在乌什东20里处,清军从两翼包抄白彦虎残部。白彦虎率部拼死狂奔,又被清军斩获一部,缴获战马80余匹。

眼看从乌什出不了国,白彦虎不得不向喀什噶尔奔去。在10月26日,清军顺势收复乌什!至此,东北四城,全部拿下!广大清军官兵在左宗棠的指导、刘锦棠的率领下,不怕牺牲,不顾疲劳,不畏艰险,历时两个月,驰驱三千里,一举收复了南疆东北四城!下一步就是西南四城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如您觉得文章可读,烦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