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震撼终于看到了中卫黑山峡秦长城

寻秘黑山峡秦长城

年3月25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今天我随宁夏博物馆前馆长周兴华老先生参加了由江元隆府冠名,中卫市新媒体行业协会承办的古迹探秘活动,今天寻访了中卫南长滩的秦长城遗迹,有幸成为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黑山峡黄河内岸秦皇长城面世后的首个平民寻访者之一。

周老是我们此行的总向导。车驶入翠柳沟后,山路曲折盘旋,不时出现令人迷惑的岔路口,周老熟悉这里的每个山头每条路,在他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到达渡口。

渡河到黄河南岸,就到了南长滩拓跋寨,这是中卫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旅游民俗村,每年梨花盛开时节吸引大量区内外游客。梨花花期临近,拓跋寨收拾的干净整洁,已做好了迎接游客的准备。但我们十人团队此行并非观光游玩,所以并未在寨子内逗留,而是直奔黑山峡。

黑山峡入口处,我们弃车步行,一路沿黄河南行。早春季节,黄河水位较低,不时有礁石裸露。周老一路热心讲解,“三兄弟”“老俩口”的位置和造型他一清二楚,还说民间流传着“老俩口挂一挂,三兄弟惹不下”的说法。以前南长滩群山环绕陆路不通,几乎与世隔绝,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羊皮筏子。黄河水位高时,水流湍急,很是凶险,筏子客需牢记暗礁方位,才能避免触礁一路平安,故有此一说。

行至小观音,周老指着半山腰一截墙体说“看,秦长城!”只见山坡上一段石块垒砌的城墙依山而建,历经千年依然挺拔。现存残高约四米,长10多米,石块青黑,与周围山色融为一体,若不是周老提醒,我肯定会忽略它的存在。墙体石块就地取材,厚薄大小不一,干缝干垒,合缝严密,墙面平整。我们一路走来,没发现岸边有鹅卵石,可见此处岩石质地坚硬,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古人如何把石块垒砌,又如何让石片长短、凸凹紧扣、墙面平整?抚摸着古老的城墙,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同伴们一路劳顿,初寻得这段城墙,兴奋地测量、抚摸、拍照,恋恋不舍。周老见状提醒道:“这才是第一处,大家沿这段墙体往南看走势,后面还有好几处呢!”我们定睛细看,的确有若干残留的残墙绵延向南连为一体。这才继续沿河逆流而行,后来在白马浪和二道边沟又看见了两段黄土夯筑的堵沟长城,墙体厚度高度均有五六米,分布在大山水沟流入黄河处的洪漫地上。周老说,山水沟是进山的通道,是重点防御的地段,最初的城墙下留有出水口,后来雨水充沛的季节发过大的山洪冲倒了城墙,所以我们看到只是山水沟两端相对的残体。我们登上二道边沟长城,发现了长城顶部宽约两米的过道,俗语说“城墙上跑马难掉头”,这无疑是古长城墙体遗迹了!站在长城墙头,涛涛黄河在脚下翻滚,北望远处苍茫的远山,我脑海中浮现出秦将蒙恬在城墙上巡视西望北眺的画面,恍惚中不知今夕何夕?

除了这三处大的遗迹,沿途还看见一些零星的残留墙体,均沿黄河南岸断续相接,犹若黄河岸边的屏障或黄河峡谷中的山墙,连山跨谷,虎踞龙盘,巍峨壮观,雄姿犹存。

贾谊《过秦论》写道:“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今亲见幸存的秦长城,脑海中复原大秦帝国雄伟的万里长城,就理解了“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骄纵缘何而来。可惜万里长城能防守外族入侵,却防不住内部起义。秦始皇仁义不施,“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可见固国安邦之本,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