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亿万年前的古地震潇湘晨报
古地震学是以地质或地貌方法研究仪器记录史前发生的地震的一门分支学科。通过寻找古地震事件造成的相关地质、沉积和地貌证据,追溯这些地震事件发生的位置、时间及震级。
红石崖古地震遗址
古地震学的概念
古地震学与新构造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密切关联,也是成功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原理和方法的分支学科。
该学科以野外工作为基础,工作方法和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来自第四纪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如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年代学和摄影测量学,甚至还与考古学和古生态学有一定的交叉。
15亿年前的泥裂构造
古地震学通过寻找地震变形遗迹来研究史前(包括早期历史记录)发生的地震事件。
通常情况下,古地震学家只能研究能产生地表破裂的大地震,因为只有这样的地震事件才能在地貌或浅表的地层中留下地质证据,中小地震在地表不造成明显变形或者因为变形量太小而无法保留和被识别。
海原大地震遗迹
为什么要研究古地震
对某一地区进行有效的地震预测或进行地震区划的前提是必须清楚这一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范围和时间上的活动趋势,如地震的强度变化规律、大地震的复发时间间隔等等。
与自然界数十亿年的演化史相比,人类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借助现代地震仪记录地震的历史不到两百年。
古代地震记录
而一个地震活动区相邻两次大地震的间隔时间通常为数百至数千年,仅靠人类的历史记录或现代的仪器记录来研究某一地区地震发生的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地震难以预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人类历史记载的地震事件称为历史地震,人类历史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史前地震或地史地震,更通俗地称为古地震。
然而,不同地域的人类历史记录相差极为悬殊,例如:中国的历史记录大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美国的历史记录只有几百年。
地球的演化历史极其漫长而复杂,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一般来说,越是年代久远的地震记录,与现代的地震活动关系越小。因此,研究现代地震活动规律的地震学家通常将古地震限定为第四纪以来的史前地震,即多万年以来的地震。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大多数地质学家所称的古地震包括了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震。因此,古地震的概念是相对的,历史地震与古地震之间没有统一的起点,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古地震概念也可能不完全一样。
15亿年前的干涉波痕
隐藏在地下岩石中的古地震记录可以弥补人类历史记录的不足,可以提供特定地区地史时期古地震活动的长周期记录,为恢复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确定古断裂发生时间与活动史提供背景支撑。还可以利用地震事件沉积的突发性与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进行区域地层对比。
正因为如此,古地震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并且已经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产在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距今约15亿年)白云岩中的液化溢出丘
展望与前景
宽泛意义的古地震研究包含对历史强震的研究,因此,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与古地震探槽开挖的结合可以拓展震例研究的丰富程度。
我国历史地震文献资料较为丰富,时间跨度长达余年,是宝贵的数据资源。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对史料的罗列和初步的分析整理,如何将简短的震害记载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而对古地震事件期次及震源参数等提供约束,是未来工作方向之一。
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不仅仅是历史震害史料的汇编,还包括散存在各地的碑刻、墓志铭、考古遗址等,通过这些大量零散的震害记录所蕴含的震害信息,去伪存真,进而跟可能的历史强震进行对应,分析对应的发震构造,并在有利的沉积部位开挖探槽,确认这些震害记录地震事件与探槽揭示的地层记录相对应。
小南海古地震遗址
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地层,尤其是识别第四纪沉积中保存的史前强震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年代测定,拓展了地震学的历史和仪器记录短而大地震原地复发间隔长的局限,获得活动断裂上多次强震的时空重复特征,为评估未来地震发生概率提供基础数据。
古地震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但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必不可少的调查内容。
资料参考:《探寻古地震的奥秘——古地震遗迹与古地震记录解读》苏德辰,孙爱萍,朱月琴;《古地震学: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刘静,袁兆德,徐岳仁,邵延秀,王鹏,徐晶,林舟,韩龙飞。
来源:济震微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