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丨一渠清水润旱塬宁夏探索黄河
杨志义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巡了39年的扬黄水渠。可最近有人说,过段时间,他就要“失业”了。
“为啥?就是因为这个铁疙瘩。”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塬地上,杨志义走近前方正待安装的抽水泵机,拍拍厚实的钢铁外壳,语气感慨,“听说这个大家伙自带测控设备,还能联网监测水量,有了它管水,以后巡渠就用不上我喽。”
同心县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
这次设备更换,是宁夏固海扩灌扬水系统自年建设以来的首次全面更新。二十多年前,这个水利工程将一渠清水扬高送远,管道所向,旱塬变成绿洲。如今,扬水系统不仅解决了灌区60万人的吃水问题、浸润出万亩良田,更像宁南大地上一根约束用水的准绳,为沿线百姓带来了更多节水意识和新的用水方式。
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水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宁夏,也正通过扬黄灌溉系统,不断探索着黄河水的高效利用,让每一滴扬黄水发挥最大效用,走向更加节水的发展道路。
穿过大山,流过大地,留下生命的绿色。
开渠解渴千年黄河上高塬
今年59岁的杨志义,出生在中卫市中宁县喊叫水乡。走在西海固地区的旱塬,“喊叫水”、“旱天岭”、“干湾沟”这样的“盼水”地名屡见不鲜。这些地方位于宁夏中南部干旱带,年降水量只有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十年九旱,是西海固地区老百姓的集体记忆。
“种了一篓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天旱的时候,小麦亩产只有70斤。”杨志义还记得当年缺水的往事,“老百姓冬天收雪打冰,夏天收集雨水,洗锅水都要收起来给牲口喝。”
为了解决喝水问题,从年至年,宁夏先后修建了固海扬水同心系统、固海系统和固海扩灌系统三个扬黄灌溉工程。从黄河岸边的中卫市中宁县泉眼山泵站抽水出发,29座扬水泵站接力,将一条“黄龙”送上公里之外的旱塬。
黄河水的到来,让山区生态移民在这里安居乐业。
“水到之处,尽是欢天喜地。”吴忠市同心县丁塘镇杨塘村村民杨廷奎对来水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开闸时,水漫过来渗到地里,干裂的土地都咕嘟咕嘟冒着泡。大家从没见过这么多水,有村民直接趴在渠边捧着水喝,还有人拿着盆往家里接。”
水解了渴,也解了饿。有了黄河水,旱地变成水田,杨廷奎记得,当年秋收,村里了浇水的小麦地亩产达到斤,村民们“躺在白面馒头上”,过了个饱年。
“从此固海扬水工程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命水脉。”宁夏固海扬水管理处副处长周玉国说,扬水上山,不仅解决了灌区及周边山区60万人和30多万头家畜饮水问题,更让整个灌区变成了绿树成荫、阡陌纵横的粮食产区。
杨志义也是那时候,来到了同心县的龙湾泵站。住在砖坯搭成的简易宿舍里,每天拿着工包和短铲,开始了自己的巡渠生涯。
可水到之处,先有欢喜,后有担忧。让杨志义想不到的是,巡渠没过几年,防止附近村民“偷水”竟成了主要工作。
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灌域布置图。
原来,随着灌区农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旱地被开垦为水田。整个固海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82万亩,如今开垦出的水浇田有余万亩。扬黄工程建成的最初几年里,用水矛盾突出,村民私自开闸放水屡见不鲜。
“每年入伏前,降水少,天干热,地里的小麦特别‘渴水’。如果不能及时浇水,庄稼就会减产。”杨廷奎从小种地,最理解“庄稼汉”的心情,“有水与没水两个样,水多水少两个样,早浇水与晚浇水更是两个样。私自放水是不对,可大家伙心里实在着急。”
供水总量有限,各地泵站放水都是定额管理,按照指标来分配。“扬黄灌区的农业用水量已经触及了天花板,每年泵站都是超负荷运转。再说,上游泵站用得多,下游就会用得少,就算有水我们也不敢乱放啊。”杨志义心里发愁。
可一到灌溉期,面对求水的村民和“匀”不出的黄河水,怎么办?
转变观念推行滴灌促节水
又是一年春灌,杨志义跟着村民跑上田埂。观察一阵,却发现乡亲们用水效率并不高,“偌大的田地上,水哗啦啦漫灌上去,光渗漏就有大半,一亩玉米地需要立方米。人人都这样,扬黄水怎么供得过来?”
用水矛盾,关键在于“用”,水定量,就只能从用水效率下手。年,宁夏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借着农田改造的东风,不少地方开始尝试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可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理念的推行却没那么简单。“村民都不认可这个技术”,同心县马高庄乡邱家渠村村民丁胜利务农多年,记得刚推行滴灌时的场景,“大水漫灌村民都能看到,用滴灌,水浇在庄稼根上,反而看不到有水,大家都不太认可。”
那时,滴灌对杨志义也是个新鲜东西,跟“用水”打了多年交道,他不懂专业方法,却最懂其中的节水道理。拉着龙湾泵站的其他工作人员,他们走进村里,挨家挨户给乡亲们普及滴灌知识。“有一瓶水,怎么最解渴?是一回喝,还是慢慢一口一口喝?”宣传需巧劲,杨志义常常用这个例子。
理念慢慢转变,可不少农民仍因过高的资金投入而犹豫。这时,新政策给了一记“助攻”。年开始,宁夏为进一步完善水利配套建设,对受水区各县(区)灌区工程及农田灌溉设施进行重点改造,滴灌建设的成本,由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补贴80%。
改造后的固海扩灌6泵站。穆国虎摄
“节水之后,每亩地每年都比原先少用水70方。大家都省着用,村里的扬黄供水也再没断过。”如今走在邱家渠村,丁胜利把供水不足而抛荒的十几亩地都种上了玉米,去年年秋收,亩产0斤,丁胜利拿到纯收入两万多元。
钱包鼓了,他盖起新房,邀请记者到家里坐坐,“种地不再‘靠天吃饭’,收成有保障,吃到甜头,谁还不愿意用滴灌?铺设管道光政府补贴就有三万,这才攒出一笔盖房钱。”走进新房,庭院宽敞明亮,中间堆满等待播下的种粒。
目前,同心县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土地35.5万亩,建成区每亩地同比缩短灌溉周期70%,减少用水量30%,亩均增收达到元。
改革水价用水管水更精细
同心县丁塘镇河草沟村的田地里,春耕在即,正是庄稼渴水的时候,村民马海却丝毫不急。他信步走到大棚,掀开门帘,入眼,是西红柿苗的一片翠绿。打开滴灌管道阀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水流带着肥料走到30厘米的土层之下,直入根系。
“开了这个阀门,20分钟就能浇完6亩的蔬菜苗,节水效率能达到50%。”不一会儿,地下的土被喂足,水渗上来,润湿了地面。马海指着手机说,这几年他在陆续大棚里装上了水肥一体化和物联网设备,不但解决了庄稼缺水缺肥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手机精准控制水肥用量,大大减少了浪费。
泉眼山泵站全貌。
为啥要精准控水?马海答,肥贵,水也贵,“每多流一滴水,就多一分钱呀。”年以来,宁夏进行农田水价改革,全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全部调整到运行成本,但超额用水加收费用。在同心县,政府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超定额用水20%(含20%)以内部分加1.4倍收费,超定额用水20%以上部分加3倍收费,以水价杠杆倒逼农业节水。
精细化用水,更需要精细化测水的支持,高标准节水农田的大规模建设,也让扬黄工程更新着管水的方式。
沿着扬黄渠道行走,3米宽的“U”型水泥管道在荒滩上蜿蜒前行,杨志义负责巡检20公里的干渠,渠道经过村庄,便在分水斗口散成数支,支渠、细渠、再到毛渠,水流一再分裂,直至像一张细密大网,把渴水的农田裹住。
而在支干渠之间,安装了“测控一体化闸门”,对土地灌水进行精细控制与精准测量。既是“送水渠”,也是“束水渠”,高效保供又促进节约,杨志义看了新机器,直竖大拇指,“一亩地规定是多少水,就放多少,真是方便。”
“这次进行的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中,我们更新泵机,也对泵站、斗口实施自动化信息化提升改造,实现水工程、水资源智能远程精准联调联控。”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朱云表示,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为灌溉原则,扬黄工程送水“准”、管水“细”,灌区居民也就用得“好”、用得“精”。
目前,宁夏引黄灌区面积万亩,共有25条公里骨干渠道、座大中型泵站、多座调蓄水池。在一渠黄河水的润泽下,曾经的条条旱塬变成.5万亩高效节水农田,望去一眼青绿。
巡渠39年,有人说,等新泵站建好,老杨真要“失业”了。可他自己却早有准备,原来,前段时间泵站下发无人机,辅助渠道检测、精准控水。而杨志义早早就报了名,开始研究起这个新家伙。
固海扬水竣工仪式。
“巡渠就是为了‘处处有好水用,处处都用好水’,扬黄人不怕吃苦,有什么学不会的?现在有了新设备,我这身体,再巡二十年没问题。”老杨拍着胸脯,自信满满。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人民日报丨一渠清水润旱塬——宁夏探索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