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提升行动基层走笔谱写民生幸福新篇

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oyssw.com/yangsheng/8393.html

红川村:移民新村今胜昔

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是一个位于罗山脚下的移民新村,村里近名村民是年搬迁而来的,是搬到红寺堡区最迟的一批移民。

这些移民搬自同心县、原州区,都是当地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人员。刚搬到红川村时,每户要缴1.2万元的自筹款,不少人自己掏不起,都是东挪西凑借来的。

在这样一个贫困扎堆的村子,7年后他们的日子过得咋样了?

先看看村民雷保川夫妇吧。老两口都有低保,按说生活就不愁了,但他们还是闲不住,就近摘个枸杞、番茄,每个月都能挣将近元。已近古稀之年,雷保川一家被评为“勤劳致富先锋示范户”,成为乡亲们效仿的榜样。

老雷说,他们老两口每个月能有这么多收入,除了自己肯干,也离不开村口那片“铁杆庄稼”。红川村把1万多亩土地流转给多家企业,用来种植萝卜、枸杞、番茄等特色产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村里的乡亲们提供了充裕的就业机会,还有一份不菲的土地流转费。

红川村党支部书记马树有说,获益于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等自然优势,种出的东西品质特别好,很受消费者欢迎。与此同时,村里的“铁杆庄稼”也有了保障,仅在番茄地里务工就给乡亲们带来多万元的收入。

红川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村集体土地、养殖圈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罗山脚下风光秀美,红川村又不失时机地开发起休闲旅游,将农户门前闲置土地复垦为小菜园,利用林带荒地修建6处公园景观小品,打造果蔬采摘、庭院烧烤主题的休闲田园综合体,以此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红川村坚持把易地搬迁移民致富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紧盯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较搬迁之初翻了4倍,年均增长25%。预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万元。

7年时间,红川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更值得期待。”马树有说。(记者杜晓星)

罗山脚下的红川村。记者马楠摄

新创家园社区:美好生活从新开始

走,到城市去。这是年出生的彭阳县农村娃施建锋朴实的想法。结束学业后,施建锋独自来到银川打工。年,一个消息让他振奋:兴庆区投入2.48亿元建设了全区规模最大的劳务移民易地扶贫安置区——掌政镇新创家园,安置来自西吉、海原、彭阳三县的劳务移民。

没有犹豫,他选择了举家搬迁。当年12月18日,施建锋和其他搬迁劳务移民一样,走下长途汽车,直接搬进楼房,施建锋家分到75平方米住房。

“十三五”期间,掌政镇新创家园迎来了劳务移民户人,他们从窑洞到楼房,农民变居民,客人成主人,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如何让搬出来的移民群众稳下来、富起来,一直是摆在干部群众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兴庆区响应政策号召,推行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重点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情,让移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

兴庆区把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建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持续推进高端水果、番茄、鲜切花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建设4个园区设施温棚栋。配套出台产业扶贫政策,构建“温棚收租分红一批、产业用工就业一批、反租倒包发展一批”机制,不断提高移民增收致富能力。每年,新创家园仅温棚一项的收益就有万元,全部用于新创家园移民分红、救助和公益事业,目前带动移民长期务工余人,季节性务工余人,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今年规划实施掌政镇闽宁协作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打造劳务移民花卉示范园区,预计为新创家园每年增收87万元。

居住下来后,头脑灵活的施建锋承包建筑工地工程,带领近30名新创家园务工居民一起干,收入每月元至元,务工人员一举脱贫。截至目前,兴庆区在新创家园打造2支建筑领域劳务队伍,培育劳务经纪人41名,与建筑施工、园林绿化等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今年累计劳务输出人次,让劳务输出成为移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去年,在换届选举中,施建锋被村民选为新创家园社区党委书记。

新创家园附近,有新建的掌政镇第一幼儿园,与城市优质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名移民子女就读幼儿园,让务工群众安心工作。依托新创家园卫生健康工作阵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药物配置数量达到种,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基础已经打好了,现在我们要继续巩固、提升,加强移民社会融入。”施建锋说。(记者乔素华文/图)

新创家园的崭新面貌。

渔光湖村:落后村的华丽转身

“刚搬到渔光湖移民点时,没有路灯,路也坑坑洼洼的,晚上根本不敢出门。”10月28日,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渔光湖村村民马向东说,如今村头巷尾铺上了硬化路,村里村外安上了路灯,房子越盖越宽敞漂亮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渔光湖村,刚刚修好的柏油路宽敞平整,家家户户的院子铺上了砖,垃圾桶遍布村头村尾,不时有保洁员前来收集打扫。“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冲水马桶,能收看卫星电视,村里文化广场、图书室样样齐全,小学和幼儿园就在家门口。”从移民自豪的语气中,记者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

为了把渔光湖村打造成风景如画的样板村,今年以来,扁担沟镇请专业人员设计规划,取得镇村两级干部支持配合,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进行硬件改造和提升。

作为该镇地理位置最偏远、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移民村,该村年由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划归利通区扁担沟镇行政管理。通过镇上不遗余力的帮助,让昔日落后的小村子旧貌换新颜,吸引很多迁走的移民又纷纷回迁。

该村村民高梅芳说,村上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还帮助她发展养羊产业,现在又帮着硬化庭院,安装卫生厕所、采暖设备,她觉得日子越来越幸福。

该村依托扁担沟扶贫肉牛养殖园区,鼓励村民入园发展养殖业,发展养殖业有24户。有针对性地组织脱贫户参加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实现稳定增收,今年外出务工人数达人,同比增长54.4%。“今年村集体新增40多头西门塔尔牛,预计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彦宝说。

该村以帮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群众社会融入提升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不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记者蒲利宏文/图)

渔光湖村今年新修的景观小品。

原隆村:移民乐享新生活

10月28日,记者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白墙青瓦配朱红大门,巷子两侧的院墙上贴着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等主题宣传画,既保留了乡村的本土特色,又做到了“一宅一策、一巷一景”。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院子收拾得也整洁,我们住着很舒心。”走进村民张亚明家小院,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原来的厕所是旱厕,不太方便。现在改成了水厕,方便又干净。”张亚明说。今年7月以来,原隆村开展了农村厕所整治行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厕,村民们赞不绝口。

今年,原隆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四大提升行动”的首要任务来抓,实现从整治改善到聚焦提升的跨越,建立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重点推进“拆违修损、植绿增靓、完善设施、整治院落”,拆除私搭乱建多处,修复破损墙面1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0余亩,补植苗木、修枝抚育2.2万株;实施巷道硬化55条3.5万平方米,整治院落座。

原隆村还充分运用《村规民约》和人居环境“积分超市”激励机制,评选出了户星级文明户、20户文明家庭、13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兑现积分奖励金额累计达23万元,把人居环境整治变为群众自觉行动。同时,划分14个网格监管区,配备网格员、巡查员、保洁员和监督员,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实行“村集体公司”模式,引入公司管理机制和技术,培养专业化保洁队伍和绿化队伍,实现人居环境管理常态化运行。

“今后,我们将继续紧扣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以‘一以贯之、刮目相看’的优良作风,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不断努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闽宁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记者王沛瑶)

俯瞰闽宁镇原隆村。记者党硕摄

广荣村:健康服务让群众享安康

“小冯,天凉了,我给你绣了两双鞋垫,你看喜欢不?”10月27日,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村民黎桂兰来到村里的医务室,把刚绣好的一双绣花鞋垫送到村医冯倩萍的手里。

一双小小的鞋垫暖了冯倩萍的心:“大娘,你眼睛不太好,咋还给我绣鞋垫呢?”

“别的我也不会干,就想绣双鞋垫表达我对你的感谢,这些日子没有你的照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熬过来。”黎桂兰说着,抹去眼角的泪。

“在广荣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人。年以前的7年里,村医一直是小冯一个人,她总是上门帮老百姓看病及做日常医护,在村民眼里,小冯就像他们的亲人。”广荣村党支部书记蒙智明介绍。

为了提升村民体检率,广荣村变“等人”体检为入户主动“找人”体检。一边发动村卫生室村医逐户通知,动员参与体检,接村民到镇卫生院进行体检。同时还专门派出医疗团队入村入户对村民进行体检,对于发现可能患病的村民劝说及时到乡镇卫生院进一步体检。

10月26日一大早,村医伏百武来到村民刘仓锁家为他做体检。“你的低压有点高,一周后我再来,如果还是这么高,必须吃药治疗,不敢掉以轻心。”伏百武对刘仓锁说,并给刘仓锁做了健康记录。

“我们在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症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患有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类风湿、关节炎、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的村民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伏百武介绍,村里老年人多,目前常用药品已增至余种。

依托洪广镇全民健身中心和广荣村灯光球场,广荣村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组建篮球队代表洪广镇参加贺兰县农民丰收节篮球比赛、组织村民与帮扶单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开展“情满金秋”篮球友谊比赛。对接贺兰县体育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套,倡导全民运动健身。构建全民健康心理服务网络,创建广荣村心理健康示范点,积极改善农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条件,营造了独特浓郁的基层文体氛围。(记者张晓慧文/图)

村医伏百武在为村民测血压。

海燕村:村民腰包鼓了村居环境美了

最近,64岁的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村民马鹏程像换了个人。“人逢喜事精神爽啊。”马鹏程笑着解释:“养羊一年,操心不多,分了元,能不高兴吗?”

为啥操心不多?马鹏程养羊有“高参”。海燕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陈国祥和合作社工作人员为老人“托羊入园”忙里忙外,既负责帮老人把羊养好,又帮老人争取政策扶持。这不,马鹏程养羊不仅有分红,还领到了来自政府和帮扶单位的2.5万元托羊补贴。跟着致富带头人一起发展产业,让马鹏程开了眼界,有了动力。

但是,当初刚听说“托羊入园”时,马鹏程还驳斥了一番:“谁能把自家羊养在别人圈里呢?别人还能比我上心?”如今,看到参与“托羊入园”的90户农户全部领取到分红金,他托着腮笑:“你别说,还真是比我更上心。”

“在10月8日举行的海燕村首次‘托羊入园’分红发放仪式上,我们一共发放了33.75万元。”10月28日,燕子墩乡副乡长何鹏说。

村民收入增加了,乡村环境变美了,硬件设施提升了,生态环境更好了……在海燕村开展驻村工作后,第一书记颉维胜看着村子一天天发生变化:“村庄是村民精神的映射。腰包鼓了的移民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也主动加入美化家园的行列。尤其在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后,村里变得更加美丽。”

海燕村是惠农区的缩影。今年,围绕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惠农区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群众增收,全力跑好脱贫攻坚的“发展接力赛”,写好移民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立足移民安置区资源,惠农区主动融入自治区“九个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推动奶产业、枸杞、肉牛肉羊、葡萄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广“种养业加工销售业”模式,确保产业发展与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协调同步。

惠农区还全面摸排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积极为劳务移民等开辟就业渠道,利用辖区企业吸纳一批,扶贫产业安置一批,灵活就业解决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社会服务保障一批。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筹措资金万元,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整治、给水维修改造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项目,移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记者朱立杨李良文/图)

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

甘城子村:外增“颜值”内提“气质”

漫步在青铜峡市邵岗镇甘城子村闽甘路,宽敞平坦的道路两旁,红砖瓦房错落有致,移步即景。在甘城子村生活了十几年的村民井建军没想到,不到3个月的时间,家门口迎来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路平了,灯亮了,政府还给我们建设了统一的外墙,修了健身步道,跟城里一个样!”

太阳能光伏屋面、观光步道、路灯安装、管网改造……这些都是邵岗镇在甘城子村重点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今年以来,邵岗镇紧抓自治区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契机,以群众增收致富为关键,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突破,外增“颜值”内提“气质”,让甘城子村由内到外焕然一新。

走进村民杨学刚的家中,绿茵环绕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他拿出手机,打开了甘城子村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平台,看村里有没有发新的通知。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甘城子村今年建设了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平台,群众在家就能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还能在线申请新建宅基地、进行生育服务登记等。

走进甘城子中心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人工草坪和彩色塑胶跑道,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在跑道上奔跑玩闹。校园里,幼儿园改造、卫生厕所改造等项目正在进行。“学校不仅开设了在线课堂,可以让城乡孩子同频互动。同时还开设了课后延时服务,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该校校长施学武说,如今,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

“今年新增彩色B超机,DR机等诊疗设备18种,新开设妇科、针灸理疗室、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室等业务科室,诊疗病种由50种增加至余种,就诊人数由过去每天一二十人次增至四五十人次。”邵岗镇卫生院甘城子分院负责人马丽娜说,该院组建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上门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慢病有人管、大病门口看”。

今年以来,甘城子村先后实施了老果园改造,蛋鸡场、果品包装厂建设,街道、市场改建,卫生院医疗水平提升,中心学校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推动了甘城子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人居环境大改观。“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霍继良说,他相信村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记者蒲利宏文/图)

翻建一新的甘城子中心学校。

康乐村:康乐燕宝学校的“幸福娃”

秋日暖阳下,康乐燕宝学校篮球场上,八年级(1)班和(2)班正在进行班级篮球联赛。孩子们欢快奔跑,尽情挥洒汗水,篮球场边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另一边的塑胶运动场上,四五年级的孩子们伴随动感十足的音乐做着篮球操。

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康乐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年,海原县蒿川、九彩、李俊等部分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来此。“作为一所移民学校,这里的孩子们肯吃苦、有耐力,尤其热爱篮球。”康乐燕宝学校校长贾海艇介绍,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小篮球联赛宁夏赛区第6名,蝉联沙坡头区篮球足球联赛冠军等多项好成绩。“目前的运动场地设施,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体育运动的需求。我们移民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越来越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个“一样”,不仅仅是运动场地。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康乐燕宝学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优质,学校先后建成空中课堂教室、智慧阅读室、智慧书法室、录播室等多个智能教室。

依托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康乐燕宝学校利用智慧校园开展教学教研、教师及学生管理、校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助推学校教育管理和治理水平提升,全力打造沙坡头区数字化校园。

据介绍,该校全体教师都能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发布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教学助手、互动课堂、云校家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倡导所有教师使用教学助手、互动课堂、云校家移动讲台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还倡导师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效益,使城乡学校办学差距越来越小。”贾海艇说。(记者何耐江文/图)

康乐燕宝学校学生进行篮球比赛。

红梧村:产业带富移民村

“这两天植绿增绿、厕所革命都在有序进行中,日间照料中心也开工10多天了,红梧乡村振兴主题公园也正在打地基……”中宁县恩和镇红梧村村支部书记李兵说,近期我们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确保红梧村“移民致富”取得明显成效。

红梧村是中宁县移民村,现有“十一五”遗留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十三五”移民共计户人,全村耕地面积00亩。近年来,当地移民群众通过发展奶牛托养、肉羊养殖、枸杞种植、劳务产业等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年6月,恩和镇在红梧村建设肉羊繁育场,通过引导贫困户扶贫贷入股,整合村集体发展资金,引进湖羊和萨福克等品种肉羊繁育,扩大肉羊养殖规模。年9月,红梧村成立经济合作社,采取技术支持、成本价托养、集中销售的模式,带动全村60户养殖户发展肉羊养殖增收致富。

“红梧村肉羊繁育场养羊只,户均42只。今年,又建设一座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准备增加品种母羊只,搭建贫困户基础母羊配股机制,为11户边缘户中24名无劳动能力人员每人配股3只基础母羊,每人收益分红1元。随着繁育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将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李兵说。

肉牛托养产业是红梧村移民增收的另一渠道。红梧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发展模式,为户移民每户托管养殖肉牛,每年给移民分红达.8万元。实施肉牛托养后每户增收1.2万元,人均增收元。依托红梧村枸杞基地,成立红梧村创业就业服务站,引导群众通过枸杞基地务工及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带动闲置劳动力余人次,人均收入达元以上。

55岁的田彦彪搬迁到红梧村已有3年,他通过在枸杞基地务工,参与村庄建设,年收入3万元。田彦彪说:“红梧村的环境变美了,群众腰包鼓了,感谢党的移民政策。”

“红梧村不断推动落实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达到6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李兵说。(记者杨志挺文/图)

羊产业托起移民群众致富梦。

长城社区:为移民群众开启幸福通道

10月28日8时30分,马朵花下夜班骑电动车回到石嘴山市惠农区惠镁家园小区的家中,丈夫马彦仓已经准备好了早餐。

年,马彦仓一家从固原市原州区搬迁到惠农区红果子镇长城社区。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他和妻子进入工业园区不同企业工作至今,工资从起初的余元到现在0余元。“我们每天倒班,总有一个人能在家照顾孩子。现在老大上了职业学校,老小在读初中。”40岁的马彦仓说。

如今,有户像马彦仓这样的劳务移民陆续搬迁到长城社区,并在惠镁家园小区安家。

为了让更多移民群众顺利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红果子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让有意愿的移民群众掌握就业技能。“我们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点对点’就业服务,并依托惠农区扶贫项目和周边产业园区,为移民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长城社区党支部书记丁彦梅说。

近年来,长城社区以产业就业帮扶为抓手,开展“社区企业”就业,推动辖区内8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劳务移民就业人;以培训推荐就业为补充,组织开展家政、烹饪及电工等技术技能培训班5期人,推动劳务移民就业82人;以政府公益性岗位、政府在建工程项目、扶贫车间安置为兜底,安置劳务移民就业74人。

目前,长城社区移民群众有劳动能力的达人,已就业6人,劳务移民就业率达89.6%,实现劳动力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创业目标。年社区劳务移民人均年收入达到元,收入水平较搬迁前有了很大提高。

“车好停、路好走,休闲长廊、百姓大舞台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最让人头疼的下水管网也修通了。”居民翟慧霞说。

今年以来,红果子镇党委组织社区干部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入摸排移民群众诉求,收集群众意见条。实施惠镁家园下水管网改造、集中停车场、标准化篮球场、休闲长廊、百姓大舞台等9个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人居环境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朱立杨李良文/图)

家门口的招聘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7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