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林院校的乡村振兴实践
在萨依巴格乡,当地枣农喜迎丰收,用鲜枣摆出“70”和“丰”的字样庆祝新中国70岁生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不服科技,真不行!‘七月鲜’红枣,4月嫁接、9月收获,鲜枣、干枣都有电商保底收购。嫁接前,每亩地收益只有元,现在亩均收入达到元以上。”说话间,萨依巴格乡14村第一书记哈丽再提·海力力竖起了大拇指。
哈丽再提·海力力所在的萨依巴格乡14村,位于新疆喀什疏附县。几年前,这里还是深度贫困村,亩的骏枣园挂果量少、单果小,口感也不佳,干枣收购价每公斤只有两元。
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新疆昌吉农业(红枣)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专家在当地调研,发现这里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西农研发的“七月鲜”,便提议在此大面积推广,助力村民脱贫。
由试验站研究员王长柱历经18年选育而成的“七月鲜”,是在农历七月成熟的早熟品种,王长柱因此给它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有了好品种,还要把技术教给农民。
在喀什英吾斯坦乡17村,有位远近闻名的“红枣大王”——托合提·伊斯马伊力。每逢来客人,他常会讲起一个故事:几年前,托合提专程骑摩托车跑了10公里,只为邀请西农的专家到他家枣园看一看。专家来了后,不仅教他生产管理、肥料使用的知识,还定期跟踪来园里指导,他家的红枣品质越来越好。这让托合提更加意识到:想要种好地,还是得靠科技。
枣农鼓起来的钱包和开心的笑颜,见证了试验站专家科技兴农的丰硕成果。自年起,“七月鲜”进入大面积推广期,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8万亩以上,增收2.08亿元,覆盖农户3户以上。其中,曾经的贫困户就有0余户。
其间,试验站站长韩刚和团队成员王鸿喆、哈丽娜还积极推进其他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包括“蛤蟆枣1号”“蜂蜜罐1号”“京沧1号”等。团队提出了现代宽行栽培模式,并配套“树形优化调整”“枣草间作增效”“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累计在疆示范推广枣园10万余亩,增加综合效益万余元。
6年间,试验站为新疆培训农技骨干和职业农民余人次,建成了新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