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均GDP449万元,全国倒数第一
导读;
“贫穷”这个词,这已经和甘肃深度绑定。年的甘肃GDP是.6亿,排名全国倒数第五。从建国以来,甘肃的经济状况也是一直稳居全国吊车尾的位置。但是在历史上,甘肃也曾是富裕的地方,还是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那么甘肃到底是如何从富甲一方,变成了苦瘠天下?而甘肃贫穷的原因又是什么?
历史总会给予生活中困惑着自己问题的答案,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它既是过去,也是现在,甘肃是如何从富甲一方,变成了苦瘠天下,同样历史中也能找到答案。
一、甘肃古代丝绸必经之地
在远古时代,朝代更迭,战火侵蚀,远离战争源的甘肃成为人们眼中的绝佳避难所,于是大家不远万里从各个地方,跋山涉水、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在甘肃等地汇合。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和发展,最终,甘肃这个地方可以说成了我国民族大融合的过渡地带。
汉代甘肃一些地方还被用来安置投降的匈奴等民族。汉武帝时期,汉朝夺取了河西地区,并且开辟了丝绸之路,于是这一区域开始成为联通西域与中原王朝的中转站。丝绸之路贯穿整个甘肃,也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
提到甘肃曾经的富有,人们大多都是通过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中所知,唐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年,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这无疑让甘肃人很自豪,甚至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事实也是如此,汉唐堪称全国最富的地方。当时,汉帝国开通丝绸之路,这里是开放和贸易的前沿,不富也都不可能。
但随着历史发展,甘肃的状况却越来越差。甚至于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途中路过甘肃,曾发出了“陇中苦甲天下”的感慨。
年甘肃成为中国人均GDP最低的省,人均年收入仅4.49万元(折合约合0.66万美元),只相当于北京的20%。
甘肃省面积达4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年甘肃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人均GDP仅4.49万元,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一,甘肃GDP总量也是全国倒数,这就不忍直视了!
二、甘肃的贫穷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一万个人可能有一万个答案,而总结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无非就是:生态、灾害、战乱和经济中心南移。
甘肃在我国的西北方向,地处我国内陆,降雨量十分稀少,甘肃省的一边是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而另一边则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如此奇特的组合也造就了甘肃省复杂多样地貌特征。
但就是在这个面积45.37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却遍布着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地貌交错分布,道路蜿蜒曲折,如果想要在这样的地方修建一条一马平川的路,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也因此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但对于甘肃省却依然网购需要掏邮费的地方。
.生态
今天的甘肃,尤其是被大家称为疾苦甲天下的陇中地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尽管这些年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恢复,仍需努力。
历史考古证明,在距今多年前,陇中地区80%以上被森林覆盖,生态环境极好。
但为什么现在就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就生态本身而去看生态变化,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人为破坏与黄土地本身疏松造成的水土流失。
人为破坏主要来自移民。
在古代,不同朝代为了巩固自己的边疆,几乎都向甘肃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移民,移民们来到这里就要吃饭。
战时守边、固边,平时没有战事就大量垦荒种植,对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全球的气温变化,甘肃的降水量开始减少,使得当地的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开始严重,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水土流失主要是黄土高原本身的特性。
陇中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冲刷下,破面水土易流失,这样地表肥土被带走,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山水生态受损,那么该地的人吃什么?正所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黄土地本身容易水土流失这已经是一个科学事实,也无需多做赘述。
灾害
直到今天,中国人心中仍然有两块忘不了伤痛:一是年的海原大地震,二是年的大饥荒。
年12月16日晚间20时05分在甘肃海原(现在的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共计造成约28.82万人死亡,30多万人受伤,地面建筑物损毁无数,人员伤亡惨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史造成伤亡最重的地震之一。
当时几乎整个中国都感受到了明显的震动,离震中较近的兰州,银川,西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
余震不断,时间上还处于寒冬,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忍冻忍饥瑟缩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流离惨状,目不忍见、耳不忍闻,使得人心惶惶。
这些都是当时甘肃乃至大西北这块土地难以抹平的伤痕和记忆。
年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在甘肃和陕西爆发,老天将近两年滴雨未下,老鼠都饿得走不动路,在饥饿的驱使下,路边的树皮都被饥民剥光吃下了。
到了后期,甚至连树皮也没有了,人们只好吃“白善泥”(观音土)。这种泥土里面的物质人体几乎都不能吸收,只能得到暂时饱腹的感觉,吃下的后果是死路一条,最终会因无法排泄掉被活活胀死。
白天要饭,夜宿屋檐,很多人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离世。而有些头天晚上死去的人,第二天竟然莫名其妙消失了。大饥荒不仅仅在甘肃爆发,而且迅速蔓延到了周边多个省市,一时间到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般的惨像。
在大多数眼中,从年北伐成功到年日军侵华期间这十年,是国内经济高速发生时期,但是现实是这十年,只是极少数区域得以发展,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用“地狱”来形容。
这也是甘肃贫穷的重要原因。
战乱
经过汉唐繁荣之后,在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战乱的问题一直在甘肃这里没有真正得到歇息,战争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人们为此苦不堪言。
离我们近一点的就是解放战争时,马家军阀为发展壮大自我实力,仍然采取了严苛的兵役制度,使得人民难以休养生息,土地不堪重负。
经济中心南移
从宋朝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已经成了大趋势,加之造船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的王朝开始重视海上贸易,河西地区又陷入少数民族政权之手,陆上的丝绸之路地位开始下降,作为门户的甘肃也受到很大影响,甘肃也在那时逐步没落了。
三、甘肃的出路在哪?
历史上的甘肃之所以强盛,跟丝绸之路有很大的关系,汉唐时期,商贸基本上走丝绸之路,而甘肃坐拥河西走廊,自然是商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但是后来,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路取代,甘肃自然就没落了。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沿海地区,甘肃享受不到政策红利,自然也就和别的省份拉开了差距,甘肃还有出路吗?
要致富先修路,但是肃省省地貌错综复杂,甘肃遍布红岩和黄沙,修路搭桥,所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是无法估量的,没有路,外面的投资进不去,里面的发展出不来,那么当地自然就会越来越穷。
国家为了帮助甘肃省脱贫,领导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改善甘肃的交通。
甘肃资源也不少,比如矿石、石油、药材,但是这些需要开采运输销售渠道一体化经营,甘肃的经济结构也比较单一。
凡是有弊自然也会有利。
甘肃省一边是寒冷的青藏高原而另一边是炙烤的戈壁滩,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两地的温差极大,所以夹在中间的甘肃就变成了消化极端温差的风口,那么自然就有了风能,进行风能发电。
此外,甘肃的日照非常充足,因此在这里可以进行光伏发电厂,这些对于我国来说都是巨大的宝藏。
由于甘肃没有大型企业和工厂,但这样的甘肃,不缺的就是碧海蓝天和黄沙古刹,这可是年轻人最愿意自驾游的地方,在四通八达的路网逐渐覆盖后,甘肃省完全可以将重点放在文化旅游上,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以及人文历史,再配合生态旅游的热度,大力发展自驾游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也不失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好办法。
总的来说,甘肃如果能迎难而上,破釜沉舟,建立四通八达的运输线路,才会更好地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经济总量增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