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地震综合科学考察记纪念甘肃昌

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在祁连山西段的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昌马镇发生了7.6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大量房屋倒塌,死亡数百人,波及范围约30万平方千米,灾害损失非常严重。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科学考察,确定该地震极震区烈度为10度。地震发生后,北京鹫峰地震台、南京天文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菲律宾马尼拉、印尼雅加达、日本东京、越南海防和德国斯图加特等8个地震台均记录到P波初动方向,英国西白郎维老气象台、比利时乌格勒王家天文台、意大利西哀纳斯天文台、瑞士夏德尔天文台、瑞士京城观象台、维也纳观象台等也都记录到本次地震。

甘肃昌马7.6级地震的首次科考

甘肃昌马7.6级地震是我国二十世纪发生的有影响的大地震之一。该地震发生在民国时期,地震监测记录和灾情资料不多,对其的研究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年,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兰州地质研究所共同组成了考察队,通过大量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完成了我国第一份地震烈度综合调查报告。可以说甘肃昌马7.6级地震是我国首次进行全面综合考察的大地震。这次考察详细调查了该地震的震害分布,划定了烈度等震线图,发现了长达千米的地震形变带,并较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形变类型及其形成机制,拍摄了一批震害照片(照片1)。

照片1昌马堡西2.2千米魏长余家房屋倒塌遗迹(年拍摄)

年,为进行酒钢公司地震基本烈度鉴定,考察队又对这次地震开展了更大范围的调查走访工作,范围涉及酒泉、嘉峪关、张掖等市的近20个县,并架设了镜铁山等临时地震台。同时对破裂带东段进行了追踪,发现破裂带东面延伸到臭水柳沟北大河西岸,总长度达千米(照片2)。针对这次地震为期两年的综合科学考察为后来在全国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和工程地震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科考中使用的地震烈度评定方法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照片2西北地震考察队考察甘肃昌马7.6级地震地裂缝东端-臭水柳沟(年拍摄)

甘肃昌马7.6级地震的再次科考

原兰州地震大队于年—年间对这次地震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再次进行了研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并认为年的甘肃昌马7.6级地震是继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后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又一次大地震,3次大震具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特征,反映了断裂活动过程与地震活动的紧密相关性。为总结经验,掌握断裂活动习性,中国地震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有关单位以这3次地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原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总结前期研究基础上,再次开展了甘肃昌马7.6级地震综合考察,实地调查了地表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发震断层的长期活动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等特征,于年出版《昌马活动断裂带》一书,从多方面对本次地震进行了总结,揭示了这次地震的破裂特征:年甘肃昌马7.6级地震沿昌马断裂带形成长约千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表现为地震张剪裂缝、陡坎、鼓包、冲沟左旋位错等(照片3、照片4),最大垂直断错5.4米,最大水平位移6.2米。

照片3大泉口东昌马断裂断错形成一系列山脊,断层走向N70°E,倾向南,北盘抬升,属张扭性质,地震形变带沿断裂分布;(照片镜向东,引自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照片4大泉口东地震裂缝呈锯齿状,总体走向N80°E,裂缝宽0.4-1.2米,深约0.5米(照片镜向东,引自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昌马7.6级地震科考对新中国地震事业发展的贡献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以任务带学科”推动了我国地震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第一批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震区开展科学考察,采用多学科、多途径的方法,探索地震发生成因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地震烈度评定方法,开展地表破裂带以及天然地震和燥破地震的地震波特征研究,首次用仪器观测与历史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地震小区划研究,明确了小区划中标准土问题,完成了我国第一份地震烈度考察综合报告。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大震专题考察、活动断裂填图等工作将我国活动断裂研究工作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推进了活动构造研究进展。

甘肃昌马7.6级地震科考不仅加深了对祁连地震带的认识,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构造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考启示我们,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只有不断深入解剖已经发生的地震的地质构造、深部孕震背景、地表破裂过程和灾害特点,才能为地震灾害的防抗救提供更加有科学依据的信息和数据。甘肃昌马7.6级地震科考是我国较早开展的大震后综合科考工作。在一代代地震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我们不断深化对地震灾害的科学认识,有效提升了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党的二十大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刚刚召开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对地震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震科技工作者应当不断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的科学认识,推动防震减灾工作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来源:甘肃省地震局指导: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