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农民的财富指数变迁新华社新媒

北京比较好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3087.html

42岁的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村民乔亚龙目前种了20多亩香水梨,有了致富产业。(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银川9月27日电(记者艾福梅、谢建雯)什么是富裕?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中国农民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生活在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农民来说,在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70年间,他们的“财富指数”也在悄然变化。

生于年,王西明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是曾经吃水发愁、缺衣少食的“西海固记忆”刻下的岁月痕迹。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娶亲时的困窘,连给新娘做嫁衣的布都是借钱买来的。

“老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那时我就想着一定要把日子过到前头,让一家人吃饱穿暖。”他说。

地处宁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贫困县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海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年,国务院调查组一份报告中写道:西海固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不少人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直到年,这里还有多万贫困人口。

王西明老家在隆德县奠安乡海子村,因为缺水,靠天吃饭,这里只能种土豆、小麦、胡麻等耐旱作物。为迎个好兆头,他给大儿子取名“王进粮”。“雨水足的年份,能养活5只羊、存下0斤麦子的家庭就算富裕了。”他说。

海原县比隆德更干旱。家住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的42岁农民乔亚龙对缺水的记忆更为深刻——“村里人都是一根扁担、两只水桶,从邻近水沟挑水吃。”

作为家中老大,乔亚龙小时候每周要带领弟弟妹妹挑满两大缸水。“我小时候贪玩,干不完活回家经常挨揍,那时最羡慕有水窖的人家。”他说。

对西海固人而言,水关系生存,更关乎财运。是否近水源、有水窖,水浇地多少等与水有关的一切都是衡量一个家庭光景好坏的重要指标。据上了年纪的当地农民回忆,当时一些人家嫁女儿的陪嫁就是拉水的水罐;家门可以不上锁,但水窖一定要上锁……

解水困一直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扶贫西海固的发力点。从母亲水窖到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从固海扬水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这里的老百姓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还发展起现代高效农业、养殖业等。

王西明印象中,在吃饭、喝水等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电视、洗衣机、摩托车、砖瓦房曾一度是西海固“有钱人家”的“硬性指标”。

他在年抱回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21世纪初开回村里第一辆手扶拖拉机,都让一家人风光了好一阵。“大家白天干活,晚上就聚在我家院里‘瞧稀罕’。”

而近年来,随着草畜、马铃薯、蔬菜等成为西海固地区的发展特色,牛羊养殖规模、温棚数量、是否有稳定务工途径等与产业相关的元素代替了曾经的电视、摩托车等,成为人们判断一个家庭富裕水平的首要指标。

位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红耀乡大堡村,村民牛莲芬正挑着两桶水往家里走。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原州区炭山乡南坪村是脱贫“老大难”。但随着草畜产业政策到户,全村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十头黄牛发展到目前的多头良种牛,致富劲头十足。据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张和广介绍,仅年固原市肉牛饲养量达万头,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牛5头。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们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富裕,一看产业,二看家中是否有壮劳力外出务工。”方堡村驻村第一书记穆海彬说,一定规模的产业和稳定的务工收入才能保障这个家庭富裕的可持续性。

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王西明七年前随村子整村搬迁至公里外的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领上了每月上千元的养老金。自此,他便每天坐在村文化广场上下象棋悠闲度晚年。“社会这么好,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看孙子上大学、娶媳妇。”他说。

随着盐池、彭阳、隆德、泾源脱贫“摘帽”,西海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7.3%降至年的4%,告别贫困进入倒计时。

留在大山里的乔亚龙也有了新的追求。“以前觉得钱多了就富有,现在心态变了,家人健康,活得高兴就是最大的财富。”他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3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