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宁夏西吉县翻越最后一座山澎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85年前,红军翻越了长征的最后一座大山,走向胜利会师。现如今,地处六盘山腹地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户、名尚未脱贫的老乡,正奋力翻越贫困的最后一座山头。这其中,西吉县推动党建与扶贫同向共进,锻造主心骨、激活动力源,源源不断为这场决战凝聚磅礴力量。
金秋时节,西吉县扶贫农作物大获丰收,田间地头色彩斑斓,一幅喜人的秋收景象。
头雁领飞百雁追
一场秋雨过后,田坪乡大岔村的马铃薯迎来丰收。在金鱼马铃薯购销专业合作社里,66岁的刘菊莲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一百块,还不耽误接送孙子,这样的活去哪儿找。”旁边几个村民笑着应和:“家门口挣钱,婆媳矛盾都少了。”
说起大岔村的马铃薯产业,村民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人——村党支部书记李雄,“他是个攒劲娃娃,能闯得很。”当初从外地返乡,通过拼搏创业,李雄把家乡的马铃薯变成手中的“金豆”,带动全村百户人口加入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李雄成为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西吉县名村干部中,像李雄一样既是党组织带头人又是致富带头人的达到人。这支过硬的村干部队伍,得益于宁夏开展的“筑基行动”。该县采取在现任村干部中择优留、致富带头人中择优选、务工经商人员中择优引的方式,选优配强“两个带头人”。“抓住了带头人队伍,筑牢战贫桥头堡,攻城拔寨有了主心骨,决战决胜就有了硬核力量。”西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耀明说。
金秋时节,西吉县扶贫农作物大获丰收,田间地头色彩斑斓,一幅喜人的秋收景象。
贫困群众要脱贫,党员干部不免要“脱皮”。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动态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20名,其他村干部名,让那些占着位子却不胜任不尽职的挪位子。同时,全面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的“四查四补”工作,县级干部带头自查30个薄弱村、科级干部带头自查其他个村,调动多名干部每人帮扶3至5户贫困户,撒开一张包片包户、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大网,把脱贫那些事办细办实。
跟着能人干,信心自然足。细雨朦胧中,吉强镇龙王坝村村民杨学军正翻修自家宅院,准备建一个二层民宿,“以前没听焦总的,现在村里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哪还能坐得住。”
从干旱土塬到美丽乡村,龙王坝人吃上“旅游饭”,近年来年人均纯收入约1.1万元。村里人口中反复念叨的旅游企业,是宁夏瑞信龙王坝生态文化旅游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这家公司的正是从龙王坝村走出去,又回到村里的焦建鹏。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公司里‘90后’占到一半,他们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顶梁柱。”吸引带动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焦建鹏的心头事。
撬动产业好富民
旭日初升,震湖乡毛坪村的村民一齐上山秋收。村里只剩圈中的牛,哞哞叫着。近两年,村里存栏肉牛从一百来头增至近千头。田里种的马铃薯,也换成了养牛用的青贮玉米。
就在几年前,毛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在震湖乡排倒数第一,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党支部是零星级党组织。村民种植粮食作物,辛苦一年亩均收入不到千元。如今,肉牛养殖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农户一年可从牛犊身上净赚万元。
变化是在第一书记张成明到村后发生的。年初,西吉县决定发展毛坪村为养牛示范村。张成明很兴奋,有政策、有资金、有项目,如此脱贫出列不是难事。可是,村民不养牛的理由有很多:不想养、不会养、没地方、没资金。张成明和村“两委”成员一家家走,一户户劝,告诉大家没地方可以协调,没资金可以担保贷款,不会养牛还有技术指导。
村委会主任喜世友本身就是村里的养牛大户,自己还开了一家饭店,关键时刻他站了出来:“养牛贷款,我给大家做担保。”万的银行贷款下来后,加上政府的贴息贷款、县里的技术培训、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村民养牛的劲头被调动起来。
西吉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少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加入养牛的行列。
坐拥好政策、好山水,看准产业、理顺思路,就能找到致富门路,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西吉县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提升发展后劲治“穷”,实施“村集体经济百村示范行动”,整合涉农资金万元扶持84个村,选拔15名优秀选调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唤鸡还要一把米’,提升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手中也得有‘米’,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红耀乡井湾村第一书记黄占刚细数连年增长的村集体收入,眉头渐渐舒展。
年以前,井湾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马铃薯种植,但由于缺劳力、缺机械,翻地耕作劳动量巨大等原因,不少村民犯了难,有些贫困户因为租不起机械耽误农时。村“两委”班子经过考察决定成立农机合作社,一来解决群众的耕作难题,二来村集体可以通过机器租赁创收。三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50万元以上。
思路一变天地宽,随着红耀乡建成万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井湾村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集体家底渐渐厚实起来,村级组织为民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
小村联盟打“团战”
70岁的乡村教师王正国虽然已退休多年,但得知联合党支部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之后,他主动认领了思想政治岗,并在疫情防控期间,坚守卡点一个月。
“经常看到联合党支部开会,三村事务联商、发展联手,这些年轻娃搞出了不少好点子,他们很多都是我的学生,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想为村子发展出一份力。”听说记者来采访,王正国拄着拐杖赶来了。
张武、金塘和高赵三村位于平峰镇东部,均属于贫困村。张武村班子强、有养殖场,金塘村有闲置耕地,高赵村班子弱,但有农机械。
“何不扬长补短,抱团取暖?”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博士郑超,任职平峰镇党委副书记后对三个村产业情况走访调查,发现三个村产业相近、基础设施条件相同,由于受行政区划局限,三个村的产业缺少统一规划,各唱各调,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金秋时节,西吉县扶贫农作物大获丰收,田间地头色彩斑斓,一幅喜人的秋收景象。
年9月,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联合党支部成立,采取组织联建、工作联动、产业联营、发展联手、事务联商的方式,组团发展。“捆绑项目建设、规模流转土地、连片开发产业,乡村资源要素实现‘一盘棋’谋划。”郑超说。去年,三村成立的联合机械合作社直接服务周边农田亩,全年机械服务收入15万元。盘活闲置学校、荒坡等资源,扩大肉牛养殖基地,建成头规模养殖场,辐射带动三村肉牛养殖户户。
金色的阳光倾泻在金塘村肉牛集中养殖合作社,50多头西门塔尔牛或站或卧,慢悠悠地咀嚼草料。趁闲暇时间,村民郑成功和妻子清理圈舍里的牛粪,夫妻俩不是给金塘村一个村喂牛,而是承担三个村的肉牛饲养任务。“我们夫妻俩喂牛,一年收入6万多元。”郑成功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10多亩地,饲养4头牛,早已实现脱贫。
“小村联盟”效益凸显,西吉县投入万元资金在将台、新营、兴平三个乡镇探索推行“小村联盟”抱团发展模式,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引擎。
偏城乡涵江村闽宁扶贫车间生产正忙,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上岗就业。
一路行来,仲秋的西海固,山披绿衣,蝶舞蜂忙。“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断言被勤劳的斧锤碾碎,抛进历史的尘埃里。
原标题:《宁夏西吉县:翻越最后一座“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