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对应急资源和职责的组织管理,用以应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图片来源于网络我国自古灾害频发,应对灾害的经验十分丰富,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应急理念,建国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不断发展,应急管理工作以自然灾害为主,扩大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个方面,由应对单一灾害发展到综合应急的复杂管理模式,我国应急管理的前世今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单项应对模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应急主要为“一元化”的单项应对模式,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中央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专业性防灾减灾机构,一些机构又设置若干二级机构以及成立了一些救援队伍,形成了各部门独立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的模式,这一模式趋于分散管理、单项应对。
这一阶段,我国应急主要应对地震、洪水灾害,期间发生了唐山7.8级地震(年),很多人都记得,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达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人死亡,人重伤,死亡人数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整个唐山几乎夷为平地,今天的唐山,是完全重建的,在全国军民的援助下,震后10年,唐山就实现了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
唐山7.8级地震,图片来源于网络洪灾也是这期间主要灾害之一,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不堪重负,黄淮、江淮流域发生多次洪涝灾害,期间全国各大水系发生大大小小的洪灾数不胜数,造成巨大损失。河道治理、兴修水库是这时期的主要防灾措施,效果很显著,经过几十年的兴修水利,虽然防汛已然严峻,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已然大幅降低,在防汛抗洪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一切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战是离不开的,98年洪水,举世皆知。
年长江特大洪水,图片来源于网络综合来看,该时期应对突发事件,以“人治”方式,依靠党政双重领导,应急响应自上而下按指令进行,是被动式的应对,依赖顶层领导英明决策,各级有效执行,在抗灾,及灾后重建上成果显著。
阶段二、分散协调、临时响应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到03年非典,政府应急力量已然分散,应对“单灾种”多,应对“综合性突发事件”少,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部门多,但大多部门都是“各自为政”。为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灾害和危机的能力,开始进行整合,在事件发生时,分散协调、临时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
年,非典,图片来源于网络期间,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各部门单一应对突发事件时,难以有效胜任,开始尝试整合。年,朱镕基总理提出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应急联动中心,将公安、交管、消防、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人民防空等政府部门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年5月,广西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正式运行,标志着“应急资源整合”的思想落地。
此阶段,是我国现代应急管理的萌芽阶段,开始进行一些应急方面的学术研究,尝试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辅助,对单一的政府部门进行临时性协调,以开展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这一阶段,开始纳入软硬件辅助,标志现代化的应急管理开始。但,我国部门众多,部门内部垂直,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透明,沟通协调难度大,在跨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时效果并不好。
阶段三、综合协调应急管理模式
从年“非典”至年初,这期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从国务院到各地市、区县,从上到下,先后成立“应急办”,负责应急管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开始起步。同时应急管理理论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应急公共安全理论,同期,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得到蓬勃开展,各地纷纷建设应急平台,以信息化手段辅助综合协调应急管理。
年春,我国经历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非典”后,国家层面认识到突发事件灾可能产生难性的后果,年4月,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标志着我国探索建立综合性应急管理体制。
国家减灾委第一次会议,图片来源于网络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简称“应急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标志我国综合性应急体制形成。同时,突发事件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相互间的协调职能不断优化,专项和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
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专项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加强,各级应急预案基本健全,形成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的格局。
预案演练,图片来源于网络期间,年汶川8.0级地震,烈度11级,震源深度达10~20千米,地震持续约2分钟,汶川地震共造成人死亡,人受伤,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由四川省统一指挥、统一负责,中央部门主要承担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全面应用信息化手段,保证了救灾工作指挥高效、调度科学。灾后重建迅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三个月,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
年,汶川地震,图片来源于网络综合协调应急管理模式是我国应急管理的成长阶段,符合我国特殊国情,有效地解决了组织机构间的协同联动,应对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雅安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虽然成功应对了诸多突发事件,但也暴露了应急主体错位、机制不畅通、信息不对称、应急力量薄弱等一系列的缺陷,这些问题是因顶层设计缺失、社会管理体制等客观原因所决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应急管理的困局,急需重构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体系。
阶段四、综合应急管理模式
新阶段,国家成立了应急管理部,通过综合应急管理模式,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与资源,打造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部,图片来源于网络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将分散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等部门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标志我国开启应急管理的新纪元。随后各省应急管理厅逐个挂牌成立,将省级部门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并对下属各地市、区县进行职能调整,各级应急管理局相继挂牌成立,自上而下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完成。
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图片来源于网络应急管理部新建,原有职能部门人员重组相对简单,而信息化的重组则困难重重,原来的系统复杂多样,大多无法直接整合,国家应急管理部提出《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年)》,以战略规划指导全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应急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应急管理,从建国伊始,至今70年,因历史原因,一直发展较慢,真正起步是年的“非典”,此后各级政府开始把应急管理独立出来,成立“应急办”,由政府直属,统管应急管理工作,因顶层设计缺失,定位一直有些尴尬,应急管理专职人员也不足,应急专业人才储备更是不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应急管理建设缓慢。为适应新时期突发事件多发的严峻形势,国家层面进行了体制改革,成立应急管理部,从此,应急管理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进入新纪元,全面统筹应急管理工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目前,应急管理以综合应急模式,整合所用应急管理力量,管理所有应急资源,政策层面由专职职能部门,财政层面有专项建设拨款,应急救援队伍则建设有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并建设各类灾害专职救援队伍,通过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应急资源、救援力量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并从事发处置,向事前监测、防控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风险全面感知,实现风险前移,及时预警,提升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减少损失。各级应急管理单位均已挂牌成立,各省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年规划基本完成,在应急部规划框架下逐步建设,整合改制前应急管理职能,并以新技术、高标准建设新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应急管理的现代化。
中国消防救援队,图片来源于网络我国的应急管理的前世今生充满艰难坎坷,纵观整个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一次次的不断变革,从理念到建设付出了一代又一代应急管理人的智慧与努力,从被动到主动,从专项应对到综合应对,从应急处置到风险监测防控的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理论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也许,我们与世界顶级的应急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通过国家以及所有应急管理部门与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将越来越成熟,足以匹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