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剧外的金滩村苦中求变
主旋律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在网上网下都掀起一股追剧热。宁夏海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日前走进剧中故事发生地永宁县闽宁镇的玉海村,通过镜头一同追忆20多年的奋斗历程。
走进闽宁镇玉海村,这个季节虽然春寒料峭,但村里依然充满了生机,运动场上,小伙子们在进行着最喜爱的篮球比赛;温室大棚里,孕育着新希望的西红柿苗嫩绿茁壮;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炉火通红,其乐融融。
今年53岁的何兴会,正在家里给孙子辅导作业。他是年第一批海原吊庄移民,二十岁时跟父亲搬迁到这里,三十年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扎根在了第二故乡,如今苦尽甘来,儿孙满堂。
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何兴会:我们老家是海原郑旗乡老鸦村的,我们那个地方二十几年前吃的水也没有,去七营走二十多里的路用油桶拉水,拉到水池子里还打不上水,人要去窖里用杯子刮水,那个地方十年久旱不下雨,不下雨没吃的水,下一场雨没路走,我们在那个地方没办法生存。现在我们移民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又叫平吉堡,又叫玉泉营,这是永宁县闽宁镇的地界,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这几年生活也好了,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很大,几个孩子打工,楼房也盖上了,车也开上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因为玉海村有便利的水资源,可以发展水浇地。自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海原县郑旗乡老鸦村、南山村等地的户群众先后走出大山,移民来到玉海村,开启了新的生活与梦想。海原县永宁县两地党委政府给移民调拨了土地,福建扶贫干部给移民提供了生产物质和技术,大家更是不等不靠,相互扶持,撼天斗地,把根深深扎在了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洒下了血汗,播下了希望,也收获了幸福。
《山海情》剧中有这样一句话:移民吊庄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今年36岁的李花刚来玉海村时仅仅5岁,艰苦的生活环境,让她天天哭闹。但父母根本顾不了她的情绪,直接领她在地里干活,父母整地,打地垄,她就跟着捡石头,吃尽了苦头,到玉海村的第二年,李花父亲不幸去世,这让家里生活雪上加霜,但他们一家人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初衷没有变。回忆过去,李花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但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西红柿苗,想到眼前的幸福生活,她又高兴的合不拢嘴。
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李花:现在打工比较方便,在家门口挣钱,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干活,不用跑那么远,挺方便的。这是第二茬西红柿苗,种了有十几天了,第一茬挣了四五千左右。
当年,年轻人背井离乡,顽强拼搏,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但老年人,却是故土难离,背负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来到这里,他们咬牙坚持着。今年78岁的李成仓老人,年7月,儿子连哄带骗把他带到这里,当天晚上一家十口人挤在二十平米大的泥块垒起来的地窝里,睡到天亮,满嘴的沙子,而且蚊子特别多,用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感觉移民是来给蚊子改善伙食来了。第二天,李成仓偷偷背着铺盖离开了这里,但人生地不熟,迷失在了荒郊野地里。在儿子的苦苦劝说下,李成仓含着眼泪留了下来。说起当年的艰苦和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希望。
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李成仓:我是跟我大儿子一起来的这里,搬过来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沙滩,一吹风沙子满天飞,现在交通方便了,路都修好了,各方面都比较好,离城里也近,庄稼也种的好。
三十年前,玉海村的人们跟《山海情》剧中的马得福、马得宝一样,充满着对大山外面生活的向往,苦中求变,带着希望与梦想,像海原县百年震柳海原精神一样,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扎根在黄沙漫天的戈壁滩,硬生生把砂石飞扬的干沙滩改造成了稻香谷甜的金沙滩。
如今的玉海村,产业兴、村庄美,移民群众幸福感爆棚,一幅小康画卷徐徐铺开在这金沙滩上。像玉海村移民一样,自年以来,海原县共完成各类移民户人,他们靠着海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精神,奋斗出了幸福的日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