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调研专辑
如果将中国40余年的扶贫历程喻为一幅长卷,那么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海固),在其中无疑挥洒着最为炽烈鲜明的色彩。
何谓西海固?
从地图上看,这一地区位于宁夏南部,沟壑纵横,千峰耸立,雄踞于此的,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六盘山。自然之手创造的壮阔胜景,对于生息于此的乡民,是一份长久的沉重。“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几句民谚,形象地描绘了西海固的自然环境,亦表征了这一地区贫困发生的根源。
长久以来,对于西海固,贫困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高墙。百余年前,晚清重臣左宗棠途经此地,留下了“苦瘠甲于天下”的慨叹。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现场考察后,认为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三西”地区(指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之一的区域性贫困带,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和中卫市海原县几个行政区域在内的西海固,成为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如今的西海固已是旧貌换新颜,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与梳理西海固这一中国、乃至世界典型贫困区域的脱贫历程与经验,无疑是必要的。毕竟,世界范围内,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将与贫困长期斗争。
鉴于此,年8月底,《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走进宁夏西海固地区最南端的泾源县展开调研采访,试图对这一县域如何脱贫攻坚奔小康做出我们的剖析与解读。
产业扶贫落地:扶贫车间是重要抓手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时曾特别强调,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来抓。在此后考察其他地方时,他也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产业扶贫如何有效落地?本刊调研组一行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在泾源,其重要抓手之一是扶贫车间,且已取得明显成效。
扶贫车间是指以扶贫为目的,设在乡、村的加工车间,主要指年8月1日以后认定的,企业在厂内设立的扶贫车间;或镇、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创办的厂房式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多设在有订单、轻资产、技术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用于吸纳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工资性脱贫。
位于泾源县香水镇思源村的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泉祥公司”)扶贫车间,厂房宽敞明亮,在“按件计酬、多劳多得、按日公布”的激励机制下,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缝制双肩背包,一丝不苟,秩序井然。30岁的兰芳萍正是其中一员。兰芳萍家住泾源县黄花乡向阳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告诉本刊调研组,自从年8月到扶贫车间务工以来,她和她的家庭生活明显改善。一方面,扶贫车间的专业培训帮助她掌握了缝纫技能,实现了就业,获得了每个工作日约元的稳定收入;另一方面,扶贫车间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还不耽误照顾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而在以前,这种生活“想都不敢想”。
车间就在家门口,一人稳定就业,脱贫致富一户。昔日“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如今成为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现实。泉祥公司董事长黄水海向本刊调研组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在泾源县共运营4个扶贫车间,吸纳人就业,包括建档立卡户人。公司的工作日统计数据显示,近名工人中,日工资达到元的每天都有多人。
位于泾源县泾河源镇泾河源文化旅游创业创新孵化园的马家村残疾人手工制作扶贫车间,主要生产绳编凉鞋、麦秆画、丝带绣、盆景、根雕等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充分凸显泾源旅游品牌形象的手工艺品。扶贫车间投资人、宁夏鸿远盛旅游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伍计红向本刊调研组介绍,这些旅游纪念品通过泾源及周边景区的实体店、加油站及线上平台发售,年实现毛利润30余万元,目前已实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残疾人32人就业,每月按件计发工资,每月人均收入—元。
与“输血”相比,伍计红更注重扶贫车间如何“造血”。他介绍,与一般的扶贫车间相比,马家村扶贫车间对于身有残疾的贫困户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