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海军叔叔的87封家书

白癜风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http://m.39.net/pf/a_6192732.html

记者手记

那些跨越山海的信

■解放军报记者杨悦

纸笺纯白,墨迹灵动,被邮戳的油墨封缄,静藏于暗黄的牛皮纸封。

一方小小邮票载着它出发远行,飞向牵挂之人。

一寄,一收。一封封书信带着万千思念跨越山海,将一句句心里话捎至远方。

贺兰山下,小男孩趴在桌前,认真地写下对解放军叔叔的惦记,歪歪扭扭的字迹映照着稚嫩脸庞上明朗的笑容。

东海之滨,海军军官看着男孩稚拙的笔触面露笑意,在台灯下静静思索,一笔一画书写着对男孩的鼓励与关心。

一场相距遥远的结对帮扶,让身在宁夏的10岁男孩杨兴龙和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场站的32岁军人夏鋆,在信件的一来一往中走得越来越近。

2年,公里,87封信。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书”,记录了两个人的彼此牵挂。

今天,人们早已习惯了社交媒体清脆的提示音,习惯了在手机屏幕上收发消息,习惯了语音视频的方便快捷,几乎淡忘了写信时的期待与收信时的感动。

但总有一些地方,仍然安静地守候着锦书鸿雁;总有一些人,仍然诚挚地书写着雁素鱼笺。

那些信,曾穿过战争的烽烟——

年初春,不识字的老母亲托人代笔,给儿子李增发寄来一封家书。作为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李增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夜袭大和岛战斗。从没见过飞机的老人,担心儿子开飞机有风险,嘱咐他飞行时一定要飞低点、飞慢点。

那些信,曾跨过岁月的长河——

年逾五旬的中学教师胡四海,至今保留着一封回信。那是南沙官兵从赤瓜礁给他寄回的第一封信:“祖国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

黑发悄然转白,信纸渐渐泛黄。漫长岁月里,胡四海带着一茬茬学生坚持给南沙官兵写信,一写就是30多年。

那些信,曾越过浩瀚的星海——

笑容温柔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曾收到许多“太空班”学生的来信。年那次太空授课,让高中女生王楠看到了耀眼的星辰,追寻到梦想的光芒。

时隔8年,王亚平再次置身太空,在中国空间站为中小学生讲课。8年前那个注视着她的女孩,此刻已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航天人。

一封封书信,曾写给远方的亲人,祝福他们健康平安;曾铭刻鱼水间的深情,寄托着“你在我眼中,我在你心里”的牵挂;也曾书写光荣与梦想,记载祖国的腾飞、收录时代的回音……跨越山海,许许多多与军人有关的信笺记录着感动,传递着信念。

贺兰山下的小村庄,杨兴龙坐在书桌前,写完了给夏鋆的第87封“家书”。他合上笔帽,把信纸和一张军舰远航的画一并塞进了信封。

“我没见过大海,也没见过军舰,但我按着电视里的样子画了出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到的。”信件里,男孩认真地写下美好的心愿。

★杨兴龙在给海军叔叔写信。

给海军叔叔的87封“家书”

■李雅靓周玮李恒江解放军报记者向黎鸣

★夏鋆(右)和战友在阅读杨兴龙写来的“家书”。

1

约定

有什么想说的就写出来,因为这是“家书”

雪下了一整夜都没停,把出村的路给封了。

贺兰山下的小村庄里,屋檐隔绝了风雪。杨兴龙从凳子上跳下来,一脸满意地看着刚贴到墙上的奖状。

男孩心里盘算着,明年再努力一把,这面墙应该就能贴满。“等到夏叔叔来的时候,就不会说我爽约了。”他咧着嘴露出一口白牙,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透着藏不住的开心。

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杨兴龙突然回过神:这场雪一来,给夏叔叔的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寄出去。

“不管了,先写,等雪一停就去寄。”杨兴龙转头坐到桌旁,摊开信纸,认真地写着想对夏叔叔说的话——

“亲爱的夏叔叔,您好!虽然我们这里下大雪把路堵了,不知道这封信什么时候能寄到您手里,但我还是想快点告诉您,我今年期末又拿奖状了……”

这个叫杨兴龙的男孩今年10岁,来自宁夏银川,是月牙湖乡海军希望小学四年级回族学生。他信中称呼的夏叔叔身在遥远的东海之滨,是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场站军械股长。

两年前,一次特殊的“相遇”,让原本如两条平行线般毫无交集的杨兴龙和夏鋆产生了命运的交点。

月牙湖乡海军希望小学,是一所由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援建成立的学校。在部队资助下,一茬茬学生走进这座校园,又走出月牙湖乡,走到了更大的世界追逐人生梦想。

年,为了响应国家教育帮扶工程,夏鋆所在场站21个党支部与学校里的50个孩子结对帮扶。结对的现场,夏鋆一眼看到了名单上“杨兴龙”的名字:“我就选杨兴龙这个孩子吧,这个名字有寓意,希望他能像龙一样,飞得更高、更远。”

从这天起,那个虎头虎脑却有些沉默的男孩,和这位面庞坚毅的海军军官有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第一次见到杨兴龙时,夏鋆没有留下电话号码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