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笔记联合国定调ldquo不

北京手足癣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这是年始第篇

江南水肥土沃,粮仓所在;西北黄山漫天,匪寇不绝。

决定这种现象的,是地理环境,是生态状况,是自然,然后有了贫穷,有了动乱,有了社会问题。

西海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根据季栋梁的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原生态的记录了西海固的贫困,以及长期的脱贫攻坚,让我们看到了浓重黄沙里的绿洲,看到百姓脸上深深的沟壑变成笑颜。

书里说,西海固贫穷闻名天下,有三个原因。

一是有两个泰山压顶般的定论,清朝左宗棠亲眼所见“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里写道“苦瘠甲于天下”;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进入西海固考察后,确定为世界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二是西海固的贫困一直牵动着上层领导的心,建国后上百位领导人视察调研,并对此做出决策和批示。

三是西海固的苦难文学,多以底层的生存困难、无助环境下的挣扎、众多人物的不圆满为主题,几乎成为他们绕不开的思维定式。

事实上的西海固地区,确实秉承了历史上的定调、现实中的贫困。数据显示,70年代的固原地区人均口粮斤,丰收年斤,绝大多数人不能养活自己,加上救济也只能维持生命而已。

“穷山恶水出刁民”,当人不能稳定的活下去,就会催生很多不安全因素。民国时期征兵不断,后来匪乱不绝,当地百姓看到有人走得快,就胆战心惊,以为是土匪来了,相继奔跑逃命。

造成西海固这种落后贫困的原因,有地理原因,干旱、沟壑、水土流失、地震,也有人口超限、兵患匪乱的因素在。

这里位于黄土高原西南丘陵干旱区,年到年的年间,就有大旱63次,平均5.8年出现一次;水少,连打井都找不到地下水解决问题。

沟壑地形,植被覆盖率低,80年代水土流失占了总面积的84.6%,加上处在地震带上,生存环境的恶劣可见一斑。

人口观念尚未转变的情况下,西海固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平均耕地面积由14.9亩下降到4.2亩。土地贫瘠,为了生存,不得不扩大垦荒,人与环境的恶性循环使得这一地区难上加难。

了解历史,了解环境,为的是能解决问题,改善生存生活状况。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解决生存问题,西海固的贫穷才不会成为一项历史的遗留问题。

西海固的问题,既不可能靠西海固一个地方来解决,也不能三五年着急解决,这是个重大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首先是战略上重视它。

从年成立“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开始拉开扶贫序幕,到年大大第三次到固原,几十年的时间里,西海固地区始终是作为难题、重点来考量的。

年中央做出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布局,对口西海固的是福建,“宁夏所需,福建所能”,先手拉动后手的帮扶,是政治需要,也带动经济发展。

从上到下的重视,从战略规划到行动布局的帮扶,改善西海固地区的贫穷不止是纸上任务,更是要落实到对口帮扶上。

然后战术上一一应对。

针对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年“三年停止破坏”,退耕还林、种草种树,-年开始进行农田建设、水利建设,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养殖、种植、农业都有了发展,洋芋土豆马铃薯,适应环境而种植。人们的温饱解决,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

既然干旱缺水,就减少玉米小麦等,改种酿酒葡萄,管道相连,铺设到葡萄树根部,节约用水。年红寺堡被授予“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形成了生产、销售、旅游的产业链。

当地还种植药材、果树,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林,蚂蚁森林里我们熟悉的柠条、花棒,还要沙打旺,都在这一片土地上。年自驾游人数突破万,这一项也是收入来源。

土地利用好了,环境也改善了,人们的日子就有盼头了。五彩珍珠小番茄、小米、荞麦也是已经打出名号来的特色。

同时人口迁移,有生态移民,有劳务移民,离开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不管是为生存,还是为工作,都有了更好的选择。

金融上的银行给企业、个人的贷款支持、扶贫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孩子的上学也在“双线控辍”等政策下,没有漏掉一个辍学孩子。现在海原的刺绣剪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方面面,西海固再也不是历史里那个在黄沙里吃喝困难、生死不知的西海固。

中国的扶贫攻坚被称为奇迹,但这一奇迹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是一个个问题解决之后的伴生结果,是东西互助、前后相帮的结果。

问题再大也可以解决,既不要轻视它,也不要魔幻它。

不适宜居住的环境,现在果香飘逸、安居乐业。有方向、有毅力,会变好的。

尐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