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4城
文
南方史录
编辑
南方史录
地震作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向来以瞬时性、伤亡大的破坏特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最重要的是地震还会导致诸如海啸、火灾、 气泄漏等灾害,无疑是有加大了灾害的杀伤力。
而在年12月16日的时候,海原却发生了一场8.5级的大地震,震感遍布全国,威力相当于11.2个唐山地震。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导致地表断裂公里,78县受灾4城被毁,遇难人数更是高达27.35万人。
被称为中国最大地震,对后世百年都有深远影响。
1、震前预兆频发,民间传说四起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虽然给但是中国大地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但是同时也留下许多重要研究资料。
各地都曾经记载,在灾难前一年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地震预兆。
据当时受灾第二严重的固原县地方志记载,当时在平原居住的人,习惯在家中凿一口井,用以解决日常用水。
可是年的时候情况比较特殊,这一年整个省都是处于干旱天气,水源接近枯竭,往下挖十丈也见不到水。
可是就在地震的前夕,突然有水涌现出来,当时的人们只以为是干旱快要过去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恰恰就是地震的预警。
与此同时,在受灾最严重的海原县,更是大风狂作,时而暴雪侵蚀,时而狂沙肆虐。
山谷间传来整整回响,整个海原县鸡犬不宁,无数家畜仓皇逃走。
而这些恰恰也是现在人们预防地震的主要依据之一。
可是在当时,却需要用生命为代价才能够明白。
当然,除了这些已经被科学证实有些的预防知识外。
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此次地震预警的民间传说。
比如在海原县,便流传着一个老乞丐警示众人的故事。
据说当时的县城里突然出现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身着破烂衣物,手持打狗棒。
虽然看上去像是乞丐,当时身上却没有独属于乞丐的恶臭味。
若只是如此那并不会引起人们对注意,毕竟此时的中原大地到处都在战争,每年逃难而来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可是这老乞丐怪就怪在还带着一只白狗娃,两只手分别握着枣和桃,也不吃就是在手中把玩。
有些人看不下去,便上前问他为什么一点东西也不吃。
谁知这老乞丐也不回答,只是笑着说道:“枣桃,枣桃……”
路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正想要回头继续询问,却发现早已经没有了老乞丐的踪迹。
后来地震发生后,众人这才回过来劲儿,“枣桃”可不就是“早逃”的意思吗?
当然这些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相较于天灾无情,人们更希望有一个“老乞丐”这样的人,能够做出预警,给人们生还的希望。
也正是这次沉痛的回忆,也是人们不停研究灾前预兆的重要原因。
2、地震袭来四方惊动
12月16日,晚上8点6分,地震毫无征兆地来袭。
位于地震正中心的海原县、固原县,在第一波冲击下就被夷为平地。
单单是这两个县城,便造成11.3万人的丧命。
此后又有两座县城被毁于余震之中。
单单是甘肃11县(年,海原县与固原县属于甘肃所辖范围)造成的伤亡,便已经造成了23.4万人的遇难。
但要知道,这场灾难可不单单是甘肃一地。
当时光是地震涉及的范围,就超过万平方公里。
北至河北,南至福建,全国共有17个省份受到这场地震的震感影响。
地震所在的省份,省会兰州,距离位于地震中心的海原县已经是超过公里的距离。
可即便如此,整个兰州还是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房屋毁于一旦,险些让整个兰州运转瘫痪。
而距离更远的西安,公里的距离依然没能逃过厄运,数百户房屋被毁,门窗被破坏者更是不计其数。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不,还远远没有。
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夜间创作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地动山摇,大概过了一段时间,才渐渐平息。
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或许只是北京遭遇的一场小地震而已,不足挂齿。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距离北京公里外的海原县,却已经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许多远居在上海、重庆的外国友人,也感受到了地震的波动。
甚至有人因此出现晕船、站立不稳的症状。
法国在上海建造的徐家汇观测台,是最早预测出这场地震位置的机构,这也为后续援助灾区争取到宝贵时间。
然而这场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震的危害往往不光一次,后续的余震造成的伤亡并不在少数。
海原大地震发生的16日当晚,位于中心地带的七个县城便遭受了数十次的余震。
甘肃其他地区也遭受了五六次到十数次不等的余震。
并且这次余震持续的时间还异常的持久。
从地震发生的时间算起,到第二年的年末,单单是这一年的时间,便造成了次的余震,平均下来每天就会遭遇1.4次地震。
但这还远远不止,这场地震的余波可是持续了3年之久,还不包括许多偏远地区的余震不在统计之中。
3、 阀无力,民间自救
遭受这么大的地震,当时的官员在做什么呢?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在地震爆发前,七月份之前的时候北京是由皖系 阀段祺瑞掌控的。
但是就在此时,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直系 阀的吴佩孚、曹锟突然挑起战争,争夺北京的控制权。
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直奉 阀重新掌控北京城。
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权利更替下却让时局变得更加不稳定。
尤其是无论直系 阀的吴佩孚,还是奉系 阀的张作霖,都是旧 阀的代表,国内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根本不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直奉 阀就是稳定局势已经艰难了,更不要说派人救助灾区。
而且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当时中国大地正处于 阀割据的时期。
直奉 阀如果想要救援灾区的话,必须要穿过阎锡山晋 的地盘。
而且此刻地震的地方,又是西北三马的地盘,直奉 阀说不定心中都在偷着乐,就更加没有救援的必要。
如此就能够看出, 阀割据对于但是中国大地来说,并不单单是带来战争的危害,更对普通人生活方方面面造成影响。
这也为之后祖国的统一起到推动作用,祖国统一势在必得。
在指望北京直奉 阀赈灾无望的情况下,社会各级人士也没有干等着,开始积极组织自救。
当时旧官僚、旧 阀、旧地主的影响力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新兴社会力量开始自发成立救援组织。
当时社会中坚力量是商人、士绅与知识分子,普遍都是受到过先进教育,民主思想也已经在心中发芽。
在这种思潮下,人们对于改造民生,为万民造福祉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地震发生后,最先响应的一批人共同聚集在北京崇文门外,成立了甘肃震灾救济会,以统辖各地救援。
前文提及过,在地震之前各地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旱情。
当时便成立了一家名为华北救援协会的民间救援组织,用以统筹各地旱情救援。
与此同时还有一家名为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组织,专门负责向海外华侨募捐。
此刻为了集中救援力量,三家在商量过后便决定联合起来,以共同的名义号召知名人士,在募捐呼吁书上签字。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民间组织发起的募捐。
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效果。
三家加起来总过也只募捐到14万的捐款,其中抛去元必要的花费,剩下的13.5万如数送往灾区。
这对于当时受灾的民众来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此时人们根本不知道灾情到底是什么情况。
实际上早在地震刚刚发生后没多久的29日,当时的甘肃省议会议长王世相等人便联合向内务部发电求援。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封电报却石沉大海,直到第二年的1月20日才被发出。
这已经是距离地震整整35天之后,距离救援的 金时间72小时更是不知道差到哪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年2月份的时候,甘肃震灾救济会所派遣的调查员终于赶到灾区,这才并将无比宝贵的灾情传递出来。
这也为救援组织制定救援对策起到决定性作用,也为后续的救灾宣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海原大地震虽然距离现在已经过去百年有余,但是对于之后的影响却并没有消失。
现在的地震预兆、地震预警,提供了大量了事实资料。
对现在的救灾方案、灾后重建也起到借鉴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