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鼓楼雄镇巩昌

陇西城的中心地段,人称鼓楼哈,源于此地有一巍峨耸立的钟鼓楼。

这个古楼有多高,老人传下来的古今(故事)是这样说的。某年某月的某个冬天,有三个甘省老乡偶遇于汉中一个私人旅店,时值严冬,雪花如席,滴水成冰,不宜出门,三人围坐在店里小炕谈古论今。都是生意人,见多识广,聊的甚是投机,一人提议说遇到一起就是个缘分,何不打二两酒,来一碟花生米,其余二人积极响应,随凑了份子钱,把酒叙欢,亲如同胞,哥长弟短。不觉日落西山,店家掌灯过来,告诫道,出门在外,不要喝醉误事,早点歇息,免得熬灯费油,我去给你们填炕。三人标间,只有一个炕,店家怕费柴禾,只在炕眼门处烟熏火燎。店家的炕,死烟杠(冒烟),屋内烟雾缭绕,三人鼻涕眼泪流个不止,加上夜幕降临,天也越来越冷,酒也醒的差不多了。本来喝的就不多,三人喝了一斤酒,那个还头不住半斤,议论着各人的酒量,夹杂着苦苦的咳嗽声,争论着。不一会儿,烟散去了,炕应该热了,用手一摸,只有窗根里热着屁股大的一块。问店家,说炕洞填的满满的,睡一会就满炕热了。大家都无语了,怎么睡,出得店钱一样多,谁都不愿意睡冷处。划拳定吧,谁赢谁睡窗根,这太伤兄弟感情了,不如这样,文明点,各自说一个家乡的东西,谁说的最高,谁就睡热处。武山有个尖山儿,离天爷还有一钱儿,快人快语,说罢就要倒头便睡,天爷最高。另一个赶快扶住说,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戳着天里头,便捷足先登,占领了宝地。剩下的一个酒还未完全醒,自言自语道,漳县有个盐呱呱,热里冷里爬求子哈。……

这个钟鼓楼,官名叫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孟卜有诗赞曰:“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皇佑四年,出于加强武备,韩琦在城东一里处建一楼,起名威远楼,是威震远方之意。到了元初,汪世显父子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公元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因此俗称鼓楼。明初,因楼木朽败,施工重记建。首先砌一巨型砖墩台基,台基之上架木构筑高楼,其外观更加雄伟,故改名为“雄镇楼”。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清康熙55年加以扩建,改修为砖基三层木构楼,成为现今模样。并将公元年所铸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俗又称钟鼓楼。威远楼至今有多年历史,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脊套兽,栩栩如生,为陇西一雄伟建筑。

据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年),地方官绅要把重达4吨的铜钟移到楼上,但由于楼基高10多米,谁都束手无策,一衣衫褴褛的老农夫在一旁冷笑。郡守见状便问老农莫非有什么好法子。老农不冷不热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还会有什么好法子。郡守闻言,恍然大悟,急令人运土堆积,大铜钟沿着土坡缓缓运到了楼上。此钟现还悬挂于威远楼上,为国家一级文物。

年12月16日的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波及到陇西当地,坚不可摧的威远楼基座居然裂了一条3寸宽的口子。后来有高明的匠人在裂缝上打了几颗大蚂蟥钉,奇怪的是那裂缝竟慢慢地合上了。威远楼至今还可以看见那几颗蚂蟥铁钉。

威远楼匾额,是古郡文化的象征,原来东南西北各有一块,前后“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左右“南安福地”、“威远名楼”。现仅存两块,这两块是莫建成先生巧施妙计,把胶合板订在上边,美术字写成毛主席万岁和共产党万岁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左宗棠书“南安福地”和杨万炳书“威远名楼”不知哪里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