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后,百年来印痕仍在
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海原大地震已过百年,但印痕仍在,并化作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现在的生活中。在海原人的文化传承中,就有大地震的内容。人们在追忆中,以不同的方式记录和思考着那次灾难,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元花剪纸《震柳》。
上一篇文章: 死亡人数比汶川地震多出10倍中国史上最 下一篇文章: 精选海原曹洼牛海龙记海原大地震诗歌
剪一段沉痛的过往
“以前听老人讲,当时住在窑洞里的人,地震时大都被埋在里面了……”海原人买元花说,今天的人很难理解当年的惨烈,可当看到与大地震相关的照片时,还是能窥见灾难的一角,这足以让她落泪。买元花是非遗剪纸项目中卫市级传承人,今年三四月份开始创作《震柳》专辑剪纸作品。这套专辑共包含16幅剪纸作品,有震柳实景图,大地震遗址,还有曾经历过地震的老人肖像……她以剪纸这种古老的手艺表达,透出了一些沧桑感。▲买元花和她的剪纸作品。
其实,完成这些作品并不容易,这得从两方面说起。“她剪纸时,会看着图片来剪,照片剪纸是先用图片处理软件把照片做个加工,再手工修改线条。”买元花说,剪纸讲究“万连不断”,电脑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修改线条的工作几乎覆盖一半以上的画面。不过这些熟练了,倒也好做,难的是剪人物时,得把神情剪出来。“这里有一张老人的肖像,照片上乍一看好像是没什么表情,细看就发现眉头微凝,要把这种沉重的感觉剪进去。”技术只是一个方面,更难的是面对这套作品该怀有什么样的心情。“说真的,剪的时候,心里挺不好受的。”买元花说着,眼圈泛红。在她以前的认知里,剪纸这种手艺,是剪那些吉祥美好的图案,剪的时候心里也是洋溢着幸福。这是她少有的,以剪纸的形式记录百年前那次惨烈的大地震。《震柳》专辑在她心目中,象征着家乡土地上的生命力。人总是向着美好的
在海原县李俊乡有处海子震湖,是当年大地震使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现在这个季节,湖面已经结冰,湖中芦苇枯黄。面对这样的景象,不由得浮想,夏季湖水清亮,山和芦苇都绿了,又是怎样的画面呢?夏日的海原震湖,在海原人乔亚茹的刺绣中可以看到。乔亚茹是非遗刺绣项目中卫市级传承人,自小学习刺绣的她,针法颇有特色。每一针丝线如同素描的笔画一样,时密时疏,时长时短,将画面中的明暗关系,以及事物的质感都呈现出来。在绣海原震湖时,近处和远处的山分别用了横向和纵向的纹路,针脚密实,山体显得厚重。湖水的线纹则比较稀疏,看起来明快而柔软。周围的树木用乱针表现,就像立在画面中。▲乔亚茹。记者李尚摄。
今年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乔亚茹除了绣海原震湖,还有震柳、海原地震博物馆等。她用自己的手法和技巧,使得这些遗迹和建筑看上去生机盎然,如果不是因为大地震这一灾难性的背景,几乎看不出沉痛感。“我不想绣那些让人看了心情悲伤的内容。”乔亚茹说,她的记忆中是没有灾难的,尽管当年的大地震曾撼动了整个海原,但作为一名海原人,她对家乡的认识是美好的。▲乔亚茹绣的海原震湖。
今年疫情期间,全家人都宅在家里。看到儿子天天拿着手机玩,乔亚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也挺多的,我就想绣出来,给儿子看看,好玩的东西不止手机。”乔亚茹拿出自己绣的一套长卷,绣的是儿时玩闹的景象,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打沙包……乔亚茹喜欢绣这些美好的东西,她认为,人的生活总是向着美好的。行走在海原书写家乡
说起买元花和乔亚茹这次为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创作的纪念作品,就不得不提海原作家白鸽,是她促成了两人的创作。她多年来踏寻当年大地震的遗迹,拍摄了很多照片,提供给海原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进行再创作。报道组在海原采访时,白鸽带着记者访遍了哨马营震柳、西安州古城、甘盐池城垣等地震遗址,一路上介绍着海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看不出一丝疲惫。事实上,在此之前,她已经无数次行走在这些地方。平时她喜欢一个人走,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听见自然的声音。”白鸽说,海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始终心怀敬畏。访途中,她讲起自己行走时的经历,一双大眼睛忽闪着,语气时而紧张,时而松弛,像一个秘境的领路人,哪怕一瞬间的思绪,都能被她描述成一个神奇的故事。她的作品,也是这般感觉。近两年,白鸽出版了两部书,一部散文、散文诗集《望海原》,收录她创作的散文、诗歌和摄影作品等。该书对百年前的海原大地震进行了纪实性书写,探讨大震后的人文印记,同时也有对家乡饱含深情的文学篇章。另一部散文诗集《震柳》同样以海原大地震为主题,但展现的是百年后的沧桑巨变。两本书构成了百年间海原人的精神成长史。“海原是我生命的原点,感谢它的厚重。”白鸽说,自从开始接触海原大地震相关工作后,她对家乡的写作也便真正开启了,开始真正去感受这片土地,读懂生命。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