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震,古人有哪些妙招天眼新闻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m.39.net/pf/a_9470961.html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万幸的是,据目前公开报道看,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地震自古以来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古人也一直探索研究地震预警和抵抗地震的方法,提出了相关理论并发明了实用的工具,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地动仪。资料图片地震的侦测与“预警”今天我们都知道,地震跟板块运动有关。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但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的外观和用法做了简单介绍,之后的《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中对地动仪的记载与《后汉书》大体相同,多部典籍资料相加也仅留下了几百字的记载,这部“神秘的”仪器曾侦测到一场地震。在汉顺帝阳嘉三年,地动仪突然发动,显示西部有地震发生,但是洛阳当地百姓并没有感受到地震的迹象,认为地动仪不灵验,结果过了几天,距洛阳一千多里的甘肃有人快马送报,说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人们终于信服。除了利用仪器侦测地震,古人也会依据一些反常的现象来“预警”。清代宁夏《隆德县志》就记载了六条关于地震发生前的预兆,称为“震兆六端”。这六条内容包括地震发生前天气异常忽冷忽热、井水浑浊泥渣上浮、池水无端上腾、海啸、地光、地震云等征兆。曾经民间有经历过海原地震的老人讲述了当时地震发生前的奇怪现象,狗上炕、猪跳圈……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地震过后人们发觉:这些可能是地震前兆。据《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地震,每岁小动,民习以为常,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狂吠,即防此患。至春秋多雨,冬时未有不震者。”书中记载了古代地震多发的季节,并且记载了古人曾通过观察动物的反常行为来判断地震的来临。这些方法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尤其像震前观察动物反常行为,也被现代科学证明并沿用至今。故宫专题纪录片截图建筑也有抗震妙招说一千道一万,结实的建筑始终是抗震“法宝”。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经历了多年的风侵雨蚀始终屹立不倒,究其原因,跟故宫运用了传统榫卯工艺和斗拱结构有关。曾有英国电视台制作了一部故宫专题纪录片,对故宫的模型进行抗震测试,节目组请了专业木匠复制了故宫的建筑结构,模拟了4级到10.1级地震,模型的柱子拼命摇晃但建筑始终不倒。山西应县木塔也是抗震能力极强的建筑之一。应县木塔始建于公元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木塔同样使用了斗拱结构,全塔无钉无铆,双柱联结的设计,增强了抗震性能。其次木塔还设置有抗风、抗震和防扭转的斜撑与支撑构件,在受到地震、炮击等异常震动时,通过斗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这些建筑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从发明地动仪到总结“震兆六端”,再到在建筑中使用榫卯结构,古人一直用自己的智慧与地震等自然灾害做着顽强的抗争。这些智慧和经验,将继续指引我们探索更科学的预警机制、研制更精密的设备,更好地守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综合:新华网、中新网、科普中国等)杜佳妮来源人民网编辑周章龙编审王宁
上一篇文章: 中国为何首次发射这种卫星可在关键时刻救你 下一篇文章: 张家界728,小雨,2434,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