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藜麦铺就多彩致富路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记者王迎霞“再过一个多月,这片亩的地方一定会被成片的绿色铺满,路边的野花开得艳艳的,想想都美。”潘正宏说着,笑起来。5月下旬,时令已过小满,宁夏中部干旱区刚刚经过平整的耕地上,播种机在田间来往穿梭,不误时节抢种藜麦。潘正宏是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宏梅家庭农场负责人。连日来,他和十几位村民在县城海城镇武塬村的山坡上抢种藜麦,挖土、平地、覆膜、点播、浇水,忙个不停。去年土壤墒情不好,又遇大旱,藜麦前期长势喜人,但收获期遭遇高温和连续降雨,收成不好。今年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抢种抢收,要补上去年的亏空。农民的自信,源于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藜麦团队的指导。看到品种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高,大伙儿心里乐开了花。发展优势特色作物,因地制宜海原县长期干旱缺水,夏季气候冷凉,非常适合种植糜子、谷子、荞麦、马铃薯等小杂粮,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主产区。—年,宁夏农林科学院藜麦团队从玻利维亚引进藜麦在宁夏试种。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和认识藜麦的专业研究单位之一,团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从年开始,海原县开始试种藜麦。藜麦籽粒不仅营养全面,适合各种膳食人群,它的嫩枝嫩叶还能作为优质蔬菜丰富餐桌,秸秆也是饲喂家畜家禽的优质饲料。黑、白、红三种颜色搭配种植,又能为旅游业发展增添新的亮点。海原县铆足了劲,要让色彩斑斓的藜麦变成农民小康路上的“致富宝”。“到了五六月份,土地干涸皲裂,太阳晒得能出人油,地上没有一丝丝绿!”提起刚开始引种试验时的艰辛,站在一旁的海原县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李成虎,记忆犹新。种植初期,困难重重,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海原一度将藜麦扩展到全县10个乡镇广泛种植。年3月22日—24日,要将藜麦打造为优势特色品牌的海原县举办了宁夏第一届藜麦论坛,邀请北京、甘肃、山西、青海等地的知名专家作专场报告。“尽管如此,当地藜麦生产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董立国坦言道。在海原县科技局挂职的董立国,是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据他介绍,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杂乱、新品种匮乏,新技术应用少、推广难度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等方面。“藜麦产业是适合海原县发展的优良小杂粮作物,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我们必须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董立国说。本着“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开始了新一轮攻关。集成转化科技成果,立竿见影集成转化科技成果,是产业兴旺必由之路。董立国告诉记者,藜麦团队围绕有机栽培、绿色栽培技术开展藜麦种植农机农艺一体化结合示范推广,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及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方法,引进研究所登记的“宁南山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水分与养分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与“土壤干燥化背景下黄土丘陵区农田覆盖措施土壤水分特征及评价”2项登记成果。与此同时,他们引进由宁夏农林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依托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执行的藜麦(小杂粮)旱作高效种植技术、系列产品和实用技术的创新成果,开展集成转化。藜麦团队选择品质优良、抗病丰产、适宜当地种植的优新品种示范推广,主推藜麦6号等5个品种。针对不同覆盖耕作措施水土资源利用状况不清的问题,他们以露地栽培、地膜覆盖等耕作措施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种植方式土壤水分、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的研究。新成果和新技术引入后,效果立竿见影。年,该项目示范推广面积亩,预计亩产达到公斤,比露地直播亩增产20公斤,较传统种植提高15%以上,辐射带动海原县藜麦主产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亩。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藜麦团队积极为农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4期,培训人次,发放宣传手册份。潘正宏也没闲着,他要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目前,宏梅家庭农场已流转耕地面积0余亩,建成农业示范园区1亩,拥有各种农机具12台套,打造集办公、培训、农情信息查询、晾晒、仓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平方米,为农业园区和种植大户及其他机构提供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有效带动了周边科学种植。“我们打算通过藜麦的试验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促进产品深加工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带动观光旅游,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董立国表示。
上一篇文章: 宁夏海原县消防救援大队主题党日活动精彩纷 下一篇文章: 海原县方堡村428棵百年古树又逢春宁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