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3周年,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地震
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丰南(东经.2°,北纬39.6°),天崩地裂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使24万多人陷入了永久的沉眠。这场新中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地质灾难,至今已经43年了。我们中国位于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地震多发,造成破坏严重。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地震的呢?在古代社会,地震会造成多大破坏呢?在中国历史上,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问题,聊为唐山祭。一、古人如何认识地震中国古人信奉天人感应的学说,把自然灾害称为“灾异”。认为上天降下灾难,是因为人间的统治者存在失德的行为。“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古人就这样将自然灾害同政治联系了起来。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灾害,被列为灾异之首。古人讲求阴阳调和古人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缺乏,不能正确认识地震的原因,多采用《易经》中的观点,认为地震的原因是阴阳失衡,“日蚀、地震,阳微阴盛也”。帝王们把地震视为上天的一种警告,所以常常在地震后反思自己,下罪己诏。西汉宣帝年间发生的郡国地震,史书记载:“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宣帝得知后立马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失:“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毁坏宗庙,朕甚惧焉。”后世的唐高宗,康熙帝也都因为发生大地震而下罪己诏。罪己诏不只是天人感应思想下皇帝的恐惧心理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能第一时间安抚民心。这种阴阳失衡也表现在具体的政治上,“臣者,君之阴也;子者,父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夷狄者,中国之阴也。”出现权臣、外戚专权、女性当政等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西汉的杜钦就借此批评过汉成帝,提醒他赵飞燕姊妹所导致了后宫混乱。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另立杨广为嗣时也发生了地震,也有人以此暗示当时朝局的震动。《竹书纪年》中也将洛阳地震同夏桀的残暴统治相联系。富大龙饰演的杨广将地震同政治人事紧密联系的天人感应思想,不仅仅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低下,无法正确解释,从而借此给予心灵安慰。更有规劝和提醒帝王的效用,在群臣的劝谏之下,加上地震灾异的心理压力,帝王们也会相应的收敛自己的行为。二、古代大地震的破坏地震的破坏力毋庸置疑,现代科学水平下,仍无法避免地震的危害。唐山大地震,造成二十四万余人身亡,汶川地震,也有八万余人的身亡。在古代,虽然人口密集程度不如当今,但房屋坚固程度,救援水平却远不及今日,所以一次地震就是对国家的一次重创。地震所形成堰塞湖历史上最早文字记载可靠的地震发生在公元前年陕西岐山,《国语》记载:“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不仅引起了山体崩塌,甚至河水断流,这对于幽王时期本已衰落的周王室,有着不小的打击。汉代是中国地震的一个多发期,地震发生后“讹言相惊,弃捐旧居,老弱相携,穷困道路”,造成严重的流民问题,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西安大雁塔经历多次地震而不倒宋以后,地方志的编撰兴起,对于地震的记录也更为详细,明清两代的人口大爆炸,人口密度增大,也使得地震造成的伤亡数大幅度上升。明代嘉靖年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震级8级的特大地震,“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地震之后山崩地裂,江河涌动,波及到临近的十余个省。地震之前关中就发生了旱灾,地震之后基本无粮食可供给,加之人口密集,土质疏松,地震发生于夜晚,人们来不及逃生,造成了八十三万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破坏性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震后关中地区经济严重破坏,社会民生凋敝,人烟稀少,本来兴盛的文化也随之死寂,数十年后仍未恢复。《流民图》中受灾百姓清代康熙年间山东莒县8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破坏,当时的一首《灾民歌》唱道:“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表现了灾民的惨状。三、古代地震防治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之下,预测地震的成功率极低,最多做到提前几秒预警。在古代,地震完全不可预知,且由于通讯状况不佳,在第一时间甚至不知道有地震的发生。东汉地理学家张衡制造候风地动仪,能够在地震后得出震中的方位,并且成功监测到了陇西地震:“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且没有相应的图纸和实物存留,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将地动仪完美的复原。地动仪外形复原图发生大地震后,赈灾是首位,皇帝除了会下罪己诏以外,还会进行一些赈灾实际行动。比如开仓放粮,减免赋税,安抚百姓等等,康熙年间的平阳府地震赈济银达到了十二万两。但毕竟运输条件和管理水平还不高,所以官方救济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况且地震后经济社会破坏严重,当地也无力为国家提供赋税,国家能做的也只能是休养生息,提供相应支持,让地方自己恢复。最能解灾区燃眉之急的其实是地方和临近的乡绅。乡绅的住所坚固,受破坏最小,成为了安置灾民的第一去处,乡绅们也大多拥有屯粮,有的乡绅在地震后会第一时间施舍粥米,“发廪数百石以惠贫乏”。另外,乡贤们也是百姓的精神寄托,在官府力量还没到来之前,乡绅们发挥着团结组织百姓的作用,稳定社会秩序。地震云被视为地震前兆四、中国历史的地震多发带中国处于地震多发带,基本中国所有的地区都有过地震发生的记载,但有些区域却经常发生大地震,成为地震高发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发生大地震,岐山地震、陇西地震、华县地震以及近代的海原、古浪地震都属于大型地震。西南地区也时常发生地震,但由于古代云贵等地人口少,且距离政治中心较远,地震的影响力不足,所以疏于记载,不受重视,导致5·12特大地震时,四川人民缺乏准备。另外山西太行山地区也是地震多发,北魏年间便有地震的记载,元代和清代康熙年间的两次地震,震级更是达到了8级以上。中国地震带图除此以外中国其他地区常有地震发生,例如河南地区,由于中原地区自古人口稠密,也长期是经济政治中心所在,所以史料记载较多,但震级并不算大。福建和台湾沿海地震也较为密集,明代万历年间甚至发生过8级地震,但震中多位于海上,波及范围也较小。文史君说:中国古代,地震是破坏性极强的灾害,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地震是不可抗,也无能为力的天灾,所以古人对地震的发生充满种种神秘的恐惧。到了今天,地震对于经济社会所造成的损失仍然不可估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于地震有了更为全面得认识,早已抹去了天人感应下地震的神秘色彩。在地震多发时期,如何防治地震,如何在灾后迅速营救和重建,乃至于如何在地震中自我救援,才是现代社会灾害防治需要重视的工作。参考文献:1、谢毓寿、蔡美彪:《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年版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年版3、宋玉茹:《清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府大地震后赈灾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年硕士论文4、仲彦伟:《明清甘肃地区地震灾害初步研究》浙江大学年硕士论文5、陈东仿:《基于灾异背景下的汉代地震及其政治功能论析》江汉论坛年09期(作者:浩然文史·秋山散人)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上一篇文章: 中国历史上五大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下一篇文章: 我们这里,把地震叫地动中国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