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要塞,怪不得西夏如此重视泾原路军

为因应西夏大规模犯边之后的陕西边防情势,宋廷于庆历五年(1045)正式将陕西沿边根据山脉走向,划分为郞延、环庆、泾原、秦凤四个安抚使路,并设置了经略安抚使为各路最高军政长官。

其辖下各州军必须配合国防战备与军事行动。泾原路辖区如下:领渭州、原州、泾州、仪州(后撤销建制)、会州、西安州六州,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三军。

宋代经略安抚使大多兼任首府知州,泾原安抚使路之首府自设立之后即为渭州。渭州为关中向泾原前线运输粮食的重要中转站和交通枢纽,距离前线有距离适中,不易受到战火波及,而又能快速对战局进行反应。

泾原路军事地理概说

一基本地理概况

1山脉与河流

相当于宋时镇戎、德顺、怀德三军的今宁夏固原地区,其境内山脉均属六盘山(宋时陇山)山系.。

泾原路域内主要河流为泾河与葫芦河(今清水河),从甘肃宁县(宋宁州安定)南境进入泾河流域,泾河拥有南北两个源头:南源出自泾源县六盘山东麓马尾巴梁老龙潭,北源称颉河出自固原大湾、蒿店、什字三乡的各沟谷;

两源流至甘肃省平凉崆峒区八里桥汇合后始称泾河,东南由王村乡墩台村流经泾川县境,于杨家坪进入陕西咸阳长武县,东南流到西安高陵区陈家滩汇入渭河。

泾水上游水土保持良好,为陇右地区重要水利资源,流域总面积达5200平方公里,是宋代陕西的重要农产区。

与泾河同源六盘山的有清水河(宋称葫芦河),主要流经地区禹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在古代有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等名称。

此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原州区开城乡境内的黑刺沟脑,向北流经杨崖出固原境,后由海原、同心、中宁等县,在中卫的泉眼山西侧注入黄河,长303公里,为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在固原地区境内流程180公里,是泾原路最为重要的军事必争之地。

2基本交通路线

泾原路域内之道路,根据山脉与河流走向,可知纵向与横向道路皆有,纵向道路多沿陇山东西侧与葫芦河分布;横向道路多由泾河与大葫河流域河谷分布,纵向道路多为沟通镇戎军与德顺军之间联系,横向道路则多沟通泾原路与关中之间联系。

上奏得到宋廷采纳,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镇戎军的初次屯田规模虽然不大,但组织管理堪称严格,镇戎军知军李继和兼任屯田制置使,亲自负责管理;在镇戎军北和木峡口及军城前后专门设置的四个屯垦堡寨,皆有任命使臣级别的武官专门照管,由此可见宋廷对西北防务的重视与关心。

熙宁寨是镇戎军所辖堡寨,位于镇戎军北葫芦河上游。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蔡挺担任泾原安抚使时建置。

二泾原路在宋夏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宋夏双方交战的黄土高原地形区,除了为西夏占领的横山山脉,北宋陕西沿边主要依托黄龙山、桥山(子午岭)、陇山(六盘山)等南北走向山脉进行分区布防。而在这些山脉两侧发育形成的河流,除了葫芦河呈西北走向外,其余延河、洛河、华池河、马岭河、泾河、渭河皆亦为东南走向。

而这些河流的众多支流,则大多呈现东西走向,在黄土高原不断下切,将其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台地与源地。河谷地带临近水源,水草丰美,由于受到河流的冲击作用,一般都有相对有利出行的河谷通道。河谷地带优良的先天条件,宜耕宜牧,适合开展经济生产;同时河谷也是当地居民往来的主要交通路线。

1战略位置

泾原路不仅因为自身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更是作为宋夏战场中轴,起到连结策应西线熙河秦凤与东线环庆廊延的重要作用。

—旦泾原沿边防线被突破,西夏大军或可由泾河大川至泾州、邠州;或可由渭州南下由回中道经华亭至陇州;

不但能使朱军陷于全面被动,亦会导致西北防线一分为二,使得秦凤、熙河、环庆诸路侧翼受到严重威胁,进而撼动宋廷整体西北防御态势。一旦泾原失守,不但沿边诸路防御体系濒于瓦解,甚至关中地区也危在旦夕。泾原得失关乎整个陕西地区安危,该战区的存在对于北宋王朝维持西北统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地位远远髙于沿边其余诸路。

2泾原路堡寨的军事作用

西北宋军在应对西夏犯边时采取的是典型的弹性防御战术,其着眼点虽然在于利用内线兵团机动作战,以集中兵力从侧翼对深入境内的敌军予以杀伤。

但弹性防御战术的顺利实施,前沿地带的防御依然不可或缺,若没有给予敌军相当的迟滞、骚扰和杀伤,则在纵深处会战和反击的效果未必很大。在弹性防御战术施行的过程中,前线固守和机动反击形成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应用了弹性防御战术的军队,却不在边境区域加强据点守备、迟滞敌军,仅仅将希望寄托在纵敌深入、聚而歼之,军事史上典型的反例便是景耀六年(263年)的曹魏攻灭蜀汉之役。

蜀汉主帅姜维在战前大幅度削弱汉中外围各据点防御兵力,将主力集结于陇西方向的沓中(今甘肃舟曲),导致魏军得以顺利占领汉中盆地。姜维虽然成功从沓中回师,但救援不及只得退守剑阁,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伏笔

镇戎军与原州堡寨群的设置与完善

夏州政权的军事行动会受到极大遏制,边防情势将明显好转。故而自李继迁叛宋之后不久,宋人便于镇戎军及原州一带修建堡寨,最初考量为保证镇戎军与泾原东南部的联络,以控扼蕃部,维持粮道通畅。日后根据宋夏时局屡次增修,完善防线。

一北宋中前期的镇戎军堡寨

1真宗至仁宗早期的镇戎军堡寨

泾原路在大胡河流域(亦为泾河支流)设立的第一个军事要塞,也是大胡河流域上游最西端的堡寨。东山寨与渭州平凉县瓦亭寨(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及所属安边堡相互支援。

咸平五年(1002),灵州沦陷于据有银、夏的李继迁之手,使得西北边防局势明显恶化。宋人被迫在边境线上大量修建堡寨与工事加以因应。在泾原地区的防御举措,先是东循秦长城,构筑边壕以阻碍夏人犯边。后为进一步完善边防,又陆续修建了彭阳城与开边堡,藉此构筑镇戎军右翼之外围屏障。

从这四座城寨地理位置可见,彭阳城、开远堡、东山寨皆位于镇戎军东南方位,处在镇戎军与原州之间,把控住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要道大胡河(今茹河)河谷。而干兴寨则位于镇戎军以北为其前沿防御地带,再向北七十余里即为宋夏边境,可见此时镇戎军北面防线相当单薄。

2庆历战事前增建的镇戎军堡寨

真宗末年到仁宗初年,宋夏双方虽然还维持着和局状态,但是随着天圣六年(1028)李元昊攻取甘州、凉州,攻灭归义军政权,西夏逐步吞并了河西走廊。其实力进一步增强,对西北边防的威胁日益加剧,宋人遂在泾原路进一步增修堡寨,以完善防线,先后在镇戎军葫芦河流域的东西两翼,分别修建了天圣寨与三川寨。

其位于镇戎军西北的陇山东麓,即今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大营村黄嘴古城。并于三川寨周围设立了赵福堡、干沟堡、这也意味着北宋在葫芦河河谷地区防线限定于战国秦长城以内的传统防御格局发生了变化。

其北面小河子,南临硝口河,西南方向可由今马连河至西吉县将台镇,即宋时怀远寨;由东北方向沿臭水河河谷可到海原县,即西夏南侵用于点集大军的重要前进基地天都山。

二庆历战事之后镇戎军防线的完善

1增设堡寨

仁宗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登基建国,宋夏两国彻底翻脸。康定元年(1040),西夏开始大举南犯。泾原路作为战略要地,自然也是夏军重点进攻方向。西夏并没有选择防御体系较为完善的镇戎军正面与东翼,而是将突破口放在镇戎军西翼与山外地区的结合部一带。

战后宋人总结教训,大力于镇戎军西北方向增设堡寨,同时亦不断完善镇戎军东部防务。庆历年间以后三川寨至干兴寨一线大致构成了镇戎军防线的正面,其地形组成除了河谷平原之外,亦间或夹杂着不少的丘陵高地。

由于北方的丘陵地形总体而言并不陡峭、坡度和缓,谷地宽阔山岭较为低矮,山顶浑圆。丘陵与髙地大多独立,道路沿谷地伸展,交通条件便利。

较佳的地形条件对大部队的行军与作战限制甚微,便于通信联络、指挥管制、联合作战。丘陵地形的地理特质,决定了宋人在组织防御时,必须依托髙地,落实以丘制谷、以点制面的战术准则。

而绥宁寨、靖安寨、柳泉镇,与端拱元年(998)年所置之西壕寨一道,构成纵深防御,其大致等同于今309国道镇原段和505县道。有效得控制住了西夏南侵的所谓“贼马来路”。

不但使原州州城的安全大为增强,更进一步拓展了关中门户泾州的防御空间,并可作为环庆路左翼的有力屏障。

2原州堡寨群的设置与完善

同一时期,宋人亦于原州境内增筑堡寨,以保障镇戎军与原州之间的交通联系,并以堡寨控制当地蕃部,避免其倒向西夏。“明珠、灭蒇之居,北接贼疆,多怀观望?”,原州毗邻夏境的沿边地带分布有明珠、灭藏、康奴等蕃部,他们的政治态度摇摆,在宋夏双方当中常常选择骑墙观望。

一旦为夏人所用,则不但泾原东侧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环庆路侧翼亦会遭到波及。故而增筑堡寨以填补防御漏洞,并以此震慑蕃部便势所必然。

环洲定边寨与镇戎军干兴寨之间的交通道路镇环路被打通,其大致走向为镇戎军干兴寨-原州耳朵城-原州,靖安寨-原州绥宁寨-环洲定边寨。虽然其一路翻山越岭、道路崎岖,通行条件较大葫河河谷不如。

但镇环路有效控扼了原州沿边蕃部,避免其倒向西夏,强化了原州与镇戎军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边的交通来往多了一个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7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