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69级地震造成明长城塌损,这不会是
开年第一大震——门源6.9级地震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仿佛还没从跨年的气氛中回过神来,就被地动山摇给晃醒了。
好在震中在无人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有些饱经风霜的“老人家”就承受不住了,比如古老的长城。
距离震中公里的甘肃张掖市山丹县震感强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明长城正经过此处。地震造成明长城山丹段长城本体约两米城墙发生塌损,城墙上豁口清晰可见,大小不一的夯土块堆积在城墙脚下。
山丹县境内汉明长城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土长城了,也被誉为长城的“露天博物馆”。境内明长城与汉长城平行延伸,两者相距10~80m。汉长城在北侧,全长约公里。明长城在南侧,全长约公里。
被震毁的长城是明长城,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不折不扣的“老人家”。在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这段长城不像我们印象中巍峨的北京八达岭“砖长城”,而是“土长城”,由最原始的夯土技术建造而成,抵御自然侵蚀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弱了一些。
从地理单元上看,张掖属于河西地区,这里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汉、明长城的起点。文章开头提到的青海门源也属于河西走廊,关心震情的朋友可能知道,河西地区除了军事,在地质上也并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西边,南侧就是大名鼎鼎的祁连山。从更大的格局上来看,这里属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正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方。纵观长城所在区域,有阿尔金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和河西走廊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此次地震之前有历史记载以来,仅6级以上地震就发生过16次。
长城所在区域历史地震及断层分布
尤其近代以来,大地震并未“放过”美丽的河西地区。
上世纪以来多年,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年甘肃玉门昌马7.6级地震,年发生甘肃山丹7.2级地震和年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哪次地震单拎出来都是破坏力响当当的大震。
由于气候变迁,距今2千余年的汉长城和距今六百余年的明长城,主要位于沙漠戈壁之中。在极端干旱的气候下,风沙、昼夜温差和短时强降雨日积月累地侵蚀着长城。牢固的夯土墙曾经抵御住了外敌入侵,并仍抵抗着风风雨雨的侵蚀,在大地上留下了巍峨的身姿,但却无力抵抗大地震的强大破坏力。
9年甘肃酒泉红崖堡发生7级地震,在酒泉周边长城遗址造成地震烈度为Ⅵ~Ⅷ度的破坏;年甘肃古浪发生8.0级地震,山丹-武威段长城遗址的地震烈度达到Ⅶ~Ⅹ度,长城遭受严重破坏;年山丹7.2级地震,山丹段长城遭受Ⅷ度地震烈度袭击,受损严重。
不止是这些破坏力巨大的大震,有些中、小地震也对脆弱的“老人家”产生较大影响。年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对山丹长城口的影响烈度仅有Ⅴ度,却造成长城部分段落坍塌。本次地震中,虽然汉长城基本无损,但明长城却有5处墙体损坏,部分烽燧倒塌,数十处发生裂缝和倾斜,汉明长城交汇处的烽火台倒塌1立方米,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揣庄烽火台基本全部倒塌。
甘肃山丹明长城在年地震中受损
离开河西地区,长城延伸到河套平原,仍未逃过地震侵扰。年平罗—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次强烈的地震断层在两处错断了红果子沟明长城,断层两侧长城最大垂直断距1.5米,右旋水平位移1.45米。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考察队首次发现并研究了这个历史地震遗迹,并命名为“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动”。
面对地震强大的破坏力、地震断层的直接错动,再“固若金汤”的建筑也很难“全身而退”,饱经风霜的夯土长城自然无法幸免。我们虽然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毕竟在地壳不断运动的趋势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地震还会对古老的长城造成更多的伤害。
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城作为一把历史的标尺,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地震研究资料,平罗地震中被错断的长城固然可惜,但我们也得以了解地壳断层的运动情况,从而为研究地震的发生和规律,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人员也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