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最接地气的22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产业扶贫怎么搞?如何避免产业扶贫单一化、雷同化?怎样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确保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这些问题是扶贫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走向富裕的有效路径之一。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促进产业扶贫取得更大成效。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了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示范案例。

这批范例来自基层,接受过实践检验,对指导各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如下

01四川苍溪:推进产业精准带贫

近年来,苍溪县按照四川省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广元市七大全产业链发展布局,以县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一村一品”示范园、户建增收脱贫自强园“三园联动”为抓手,强化加工转化、品牌营销、新型主体、要素保障“四个带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产业抓到底、一届一届干到底,大力推动以红心猕猴桃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02阜平香菇:“老乡菇”圆梦

从谋划到实施、从试点到全域、从低端到高端,倾阜平全县之力,短短3年时间,食用菌产业已经成长为覆盖带动4万多贫困户,带动比例95%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的扶贫“大产业”,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传统农业产业为基础、其他新兴产业为补充的扶贫产业“大格局”。

03四大同黄花:脱贫致富花

近年来,云州区把黄花作为产业扶贫和“一区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经过几年努力,黄花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盛产期黄花7万亩,产值达到5亿元,形成了1个2万亩、8个万亩片区和个专业村,培育了14家龙头企业,打造了6个国家级品牌,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玉米种植6万亩。盛产期黄花亩均收入-元,仅此一项云州区农民人均可增收元。

04永顺猕猴桃:铺就脱贫致富路

年以来,永顺县累计减贫12.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元,年均增长12%。在工作推进中,永顺县因地制宜把猕猴桃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来培育,累计开发种植猕猴桃11万亩。其中,无公害猕猴桃基地认定6万亩,年永顺县猕猴桃产量12万吨,产值3.1亿元,带动户人增收。

05咸丰茶叶:大山深处茶飘香

近年来,咸丰县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生态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按照“基地做绿、加工做深、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销售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做好“小茶叶”这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茶叶扶贫之路。

06咸砀山酥梨:特色产业富一方

砀山县水果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7%,其中酥梨面积50万亩,产量20亿斤,连片面积之大堪称世界之最。砀山酥梨(包含早熟梨)全部获得了无公害基地认证,6万亩砀山酥梨获得绿色食品基地认证。砀山县建设了15家国家级、6家省级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砀山梨示范基地。

07咸井冈蜜柚:脱贫致富“摇钱树”

近年来,在国家和江西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安市紧扣“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加速推进井冈蜜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年底,吉安市井冈蜜柚种植总面积为38.5万亩,投产面积10万亩,产量5万吨,蜜柚栽培面积位居江西省第一。目前产业发展已经帮扶带动5.56万户贫困户种植井冈蜜柚面积8.05万亩,井冈蜜柚已成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08巫山脆李:小水果变身大产业

巫山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结合立体性气候特征,实施“低山种柑橘、中低山种脆李、高山种烤烟药材干果”差异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巫山脆李”,推进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巫山县脆李种植面积22万亩,种植户5万余户,其中贫困户户,已经成为重庆市主推三大水果之一。

09攀枝花芒果:金果满枝头

近年来,攀枝花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狠下功夫,系统推进,以“小芒果”收获“大效益”,助力产业扶贫。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56.7万亩,2.6万贫困人口依靠发展芒果产业脱贫,带动人均增收超过元。

10靖州杨梅: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来,靖州县大力发展杨梅特色产业资源,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湖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湖南省第一批产镇融合--杨梅小镇,形成了以杨梅为主导的扶贫特色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11扎赉特大米:脱贫路上稻花香

自年扎赉特旗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围绕水稻产业,注重顶层设计,突出示范引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年年底,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2万元,是扎赉特旗的一倍以上;贫困发生率不到0.5%,是扎赉特旗的一半。当地农户70%以上加入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产品订单率超过80%,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深度融合,形成了持久脱贫的产业支撑。

12正阳花生: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近年来,正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确定花生主导产业,壮大发展规模,叫响花生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使小花生成为了正阳脱贫的一大支柱产业,担负起正阳县8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脱贫任务,年带动1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截至年底,全县8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

13龙江和牛:脱贫致富的“金牛”

多年来,龙江县借助元盛公司龙头企业优势和“龙江和牛”种源优势,坚持把发展和牛作为县域主导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以和牛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截至年底,龙江县纯种和牛发展到头,改良和牛5万头。通过和牛产业精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占龙江县贫困户总数的86.1%,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共赢。

14怒江草果:大峡谷的致富果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怒江州坚持把发展草果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以绿色引领、规划先行、创新模式、科技支撑、精深加工为主要举措,推进产业发展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成为带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贡献率最大的脱贫路径,怒江草果香飘万家,成为边疆稳定、百姓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15贵州水城:“三变”改革+“五连模式”

打造扶贫产业园

贵州省水城市充分发挥“三变”改革发源地的先发优势,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为驱动,依托产业园的创新示范,推行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16青海:载起高原牧民脱贫致富梦

10年来在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农牧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青海生态畜牧业迅猛发展,截止目前,青海省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数量达到个,实现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覆盖。年,个试点合作社社员(包括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元,实现了以合作社为载体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17海原“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

近年来,海原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突出华润集团定点帮扶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将发展肉牛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肉牛产业的收入达1元,占产业总收入的50%左右。

18甘肃农业保险:托底产业保实效

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着手防范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制定出台《甘肃省-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三年筹集38.8亿元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目前保险品种达到80多个,保费规模达到16.7亿元,超过万户农户纳入保险计划,实现贫困户全覆盖,为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稳步脱贫提供了有力的保险保障。

19陇南电商:电商扶贫托起致富梦

陇南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核桃、花椒、中药材、油橄榄、茶叶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以优质、天然、无污染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近年来,陇南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助力脱贫攻坚,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得了“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年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称号。

20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

马铃薯60%以上的种植面积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是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马铃薯体系)在首席专家金黎平研究员带领下,自8年底成立以来,始终将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和科技服务的首要任务,积极帮助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等贫困地区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为这些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21西吉肉牛:模式脱贫致富

近年来,西吉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打造养殖大县和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强县为目标,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并重,着力推动草畜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全县肉牛饲养量已达到40万头,农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达到1元,占经营性收入的25%以上。

22小杂粮“张杂谷”:扶贫一面旗

近年来,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加强农科院所与领军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助推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力,依托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示范推广。在蔚县、涿鹿县、宣化区等9个贫困县区累计推广达多万亩;在河北其他地市以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14个省区多个县区(其中70%是贫困县区),累计推广多万亩,增粮30亿公斤,增饲万吨,增收近百亿元,带动40万贫困人口增收;在纳米比亚等非洲10多个国家示范推广“张杂谷”达到多亩,成为当地产业扶贫“新秀”。

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收入保障,扶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扶贫产业的发展要围绕创新,围绕本地特色创新,围绕群众需求创新,只有这样创新型“扶贫产业”,才能扶起脱贫的脊梁,打造脱贫的动力,让“扶贫产业”成为实实在在的“致富产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7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